主题目录

  • 尔道自建 - 哥林多后书 2021 - 09

     

    尔道自建释经灵修由建道神学院推出,良友电台录音制作

    欢迎到良友圣经学院网站收听最新每日灵修

    尔道自建-哥林多后书

  • 9月30日 最后的吩咐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1311–1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1末了,弟兄们,愿你们喜乐。要追求完全;要接受鼓励;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慈爱和平的神必与你们同在。12你们要用圣洁的吻彼此问安。众圣徒都向你们问安。13愿主耶稣基督的恩惠、神的慈爱、圣灵的感动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在结语的部分,保罗作出最后的劝导、问安和祝福。这里,保罗再次称呼收信者为“弟兄”(1:8;8:1),提醒他们与保罗之间在基督里是弟兄姊妹的关系,无论在他们当中发生了甚么事及对保罗造成怎样的伤害。在书信中,保罗曾用过使徒、属灵父亲的身份跟他们说话,但是最基本的还是主里面弟兄姊妹的关系。弟兄姊妹的关系犹如肢体一般,彼此相属又互相倚靠,当一个肢体出事,其他肢体也受到牵连,整体的福祉也因而受到影响。弟兄姊妹之间存在着一种有机的关系,于是喜乐是个人的事,同时也是集体的事,一个肢体不快乐,其他肢体也会不快乐;反过来,当整体有较为欢愉的气氛,个体也会开心一点。今日的心理学、辅导学告诉我们,情绪结连对个体及至集体的影响可以很大,能使人放下理性思考。于是,喜乐是需要整体一起“制造”、“经营”出来的—“愿你们喜乐”或“你们要喜乐”(新汉语、新译本)。

    保罗在结语里提出的第一个吩咐(原文χαίρετε用了命令语气),对象是整个哥林多教会,不是个别的人。究竟教会整体要做些甚么,大家才有喜乐呢?跟着的几个吩咐都是需要整体一起去实践的,“你们要追求完全”、“你们要接受鼓励/劝勉”、“你们要同心合意”及“你们要彼此和睦”。这几个看似彼此没有相干的吩咐,其实也有一定的关连性。你们要追求完全,怎样实践呢?那就是听从圣经的教导,接受保罗的劝勉和鼓励。为何大家都愿意接受劝勉和鼓励呢?没有同心合意,大家又怎会跟着某个劝勉或吩咐去做?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理想,到最后还是各走各路、四分五裂的。甚么是“同心合意”?对保罗而言,那就是各人都以基督的想法为自己的想法(腓2:5)。在信徒群体中,同心合意的基础并不是建立在理性分析或论据的说服力上,这不是说基督徒不用思想或论证,乃是先抓紧基督的思想和教导,然后在这个大前提下进行各样的分析、评论及辩论,相信先于理解。当大家都愿意服在基督的思想和权柄底下,彼此和睦的吩咐就有落实的可能。“你们要让基督所赐的和平在你们心里作主,也为此蒙召,归为一体。”(西3:15) 基督徒为何要追求和睦?因为这是耶稣基督的要求,也是神藉着基督所赐下的恩典。“藉着他,神使万有都与自己和好,无论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藉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促成了和平。”(西1:20) 是以,和平是神在基督里要达成的旨意,绝对不是任由人凭理性、喜好或肉体作出选择的一个选项。当整个群体都同心合意地追求完全、接受劝导及维持和睦关系,喜乐就充满在群体及每一个个体之中,慈爱和平的神也必与这里的人同在。可见,几个吩咐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而每个吩咐对维护整体的福祉都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月内,我们用了一些时间看整卷的哥林多后书,大家还有印象保罗在书信中说了甚么吗?假如要用一个主题或某段经文去总结全书,大家又会想到甚么?在笔者看来,保罗在书信中用了那么大的气力为自己辩护及对别人的指控作出纠正,目的都是要把人心从仇敌的手中夺回来,叫他们顺服基督(10:5)。于是,笔者会用“夺回人心来顺服基督”这个主题来概括全书,经文可考虑用5:20:“所以,我们作基督的特使,就好像神藉我们劝你们一般。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神和好吧!”。

    “与神和好吧!”是保罗的祈求,也是每一位牧者对远离主的人的吶喊。和好的福音又怎会单单对未信者说的呢?作为基督的仆役,神已将劝人与他和好的使命托付给我们了。我们不是凭着血气争战,而是凭着神的能力去把人心夺回来,神的能力能够攻破坚固的营垒及各样的计谋(10:3–4)。没错,在敌人面前我们甚是软弱,只是我们更看到基督的恩典和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12:9),一切都是出于神,为了神及靠着神。愿一切的荣耀、颂赞归与圣父、圣子和圣灵。

     

    思想:

    为了喜乐,基督徒可以及需要做甚么呢?回顾整卷书,有哪些话语、教导对我自己是最深刻的?假如要用一个主题或某段经文去概括全书,我会想到甚么?

  • 9月29日 要察验自己的信仰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135–10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5你们总要省察自己是否在信仰中生活;你们要考验自己。除非你们经不起考验,你们自己岂不应该知道有耶稣基督在你们里面吗?6我希望你们知道,我们并不是经不起考验的人。7我们祈求神使你们不做任何恶事;这不是要显明我们是经得起考验的,而是要你们行事端正,即使我们似乎经不起考验也没有关系。8我们不能做任何对抗真理的事,只能维护真理。9当我们软弱而你们刚强时,我们也欢喜。我们所祈求的是:你们能成为完全人。10所以,我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把这些话写给你们,好使我见你们的时候不用照主所给我的权柄严厉地待你们;这权柄原是为造就人,而不是为摧毁人。

     

    在书信的结束,保罗劝导哥林多信徒要谨慎自己,凡事都当做在神面前,免得他再来的时候看见有不合他所期望的事,就要凭着神的大能执行纪律。除此之外,保罗也吩咐他们要省察(原文是“察验”[test])自己是否在信仰中。究竟要察验甚么呢?何谓“在信仰中”(in the faith)?为了让读者更容易掌握这个片语的意思,中文译本加上一点解释,譬如“在信仰中生活”(和修版,新汉语)、“持守着信仰”(新译本)、“过着信心的生活”(现代)及“有信心没有”(和合本)等等。从直接的上下看,此处的“在信仰中”应该同生活有关,包括消极方面:不行污秽、淫乱及放荡的事(12:21)、不做任何恶事(13:7),以及积极方面:行事端正(13:7)和成为完全人(13:9)。然而保罗在13:5也问到“你们岂不应该知道有耶稣基督在你们里面吗?”,看来“在信仰中”更应该指到“在基督里”或“有基督在他们里面”。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该如何察验自己是否在基督里或有否基督在自己里面呢?可以说,保罗在整卷书信里面正是解答这个问题。那些人不断提出许多疑问和质询,无非是要求证基督是否藉着保罗说话罢了(13:3)!假如保罗拿不出凭据来,那就证明他们的质疑是对的,如此保罗亦没有资格和权柄再在他们当中传讲神的话语了。为了这个求证,保罗用了一整卷书从多方面作出回应,指出耶稣基督这个宝贝是如何安置在他的肉体(瓦器)内。现在轮到保罗要求哥林多信徒(特别是那些超级使徒)察验自己、拿出凭据的时候,既然他们知道有耶稣基督在自己里面,就应该经得起考验,像保罗一样,除非他们的知道并不是真知道。

    我们知道有耶稣基督在我们里面吗?究竟这个知道有多真实呢?经得起考验吗?保罗是用他整个事奉队团的生命体验去证明,他的知道是实实在在和经得起考验的—靠耶稣基督在一切患难中得了许多安慰(1:5)、在基督里经常取得胜利(2:14)、在圣灵里有坚定的信心、盼望和胆量(3:4,12;4:1,16)、在爱中经历基督的激励(5:14)、在事奉中看见神所划定的界限不断扩展(10:13–16),以及从主那里得到异象和启示(12:1–5)。普通的信徒未必有这么多经历和际遇,但是仍可在日常生活中察验自己的信仰、知道有多实在,行事端正、维护真理是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行的事。在保罗的心底里,其实他自己和宣教团队是否经得起考验实属次要的问题(13:7),他只求的是他们能够刚强起来,成为完全人(13:9)。耶稣基督也曾吩咐门徒要完全,如同父神是完全的(太5:48),这是一个十分高超、远大的目标,相当不简单。基督徒可怎样“成为完全”呢?保罗建议收信人从不做任何恶事开始(13:7)。要成为完全,基督徒首先要知道的并不是完全的内涵是甚么,乃是发现自己在恶事上有没有需要悔改归正的地方,相对于完全,恶事是比较容易被人辨识出来的,可通过个人的良知及群体的规范去发现。当情况需要我们维护真理却没有做到,其实也是一种恶事。基督徒要察验自己的信仰是否真实及有否基督在自己里面,就要在拒绝恶事上显出刚强的斗志和神的大能。保罗已拿出信仰的凭据,现在到了考验哥林多信徒的时候,假如他们的信仰是真真实实的,就应当维护真理、拒绝恶事,把那些用诡诈诱惑信徒离开基督和神的人从他们中间赶走。保罗实在希望看见他们有正面的行动,那就不需要他运用主所赐的权柄严厉地对待他们了(13:10)。

     

    思想:

    基督徒如何察验自己的信仰是真实的?我知道有耶稣基督在我里面吗?有何凭据呢?在拒绝恶事和维护真理上,我有甚么地方可以做好一点?

  • 9月28日 当着神面前说话和行动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1219–13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2

    19你们一直认为我们是在你们面前为自己辩护吗?其实,我们本是在基督里当着神面前说话。亲爱的,一切的事都是为了造就你们。20我怕我再来的时候,见你们不合我所期望的,而你们见我也不合你们所期望的。我怕有纷争、嫉妒、愤怒、自私、毁谤、谗言、狂傲、动乱的事。21我怕我再来的时候,我的神使我在你们面前蒙羞,并且又因许多人从前犯罪,行污秽、淫乱、放荡的事,不肯悔改而悲伤。

     

    13

    1这是我第三次要到你们那里去。“任何指控都要凭两个或三个证人的口述才能成立。”2对那些犯了罪的人和其余所有的人,正如我第二次见你们的时候曾说过,现在不在你们那里再次说:“我若再来,必不宽容。”3因为你们想求证基督是否藉着我说话。基督对你们并不是软弱的,而是在你们里面大有能力的。4他因软弱被钉在十字架上,却因神的大能仍然活着。我们在他里面也成为软弱的,但对你们,我们将因神的大能而与他一同活着。

     

    接近书信的结束,保罗再三嘱咐哥林多信徒要听他的劝导,否则恐怕他再到他们中间的时候会让大家感到失望和不高兴。保罗强调,他在书信中所做的一切,看似是维护自身的利益,其实是为了造就他们,并有耶稣基督可以作证(12:19)。当一个人指出自己是当着神面前说话,除了要显示他的自信与光明磊落之外,也表示在神以外再没有更好的证据去证实他所说的一切话。每个信主的人都认定神是活着并鉴察人心的(耶17:10),于是诉诸神是人最大的凭据,没有一个真心相信神的人会拿他开玩笑。神是慈爱的,同时也是公义的,神已把审判世界的权柄交给圣子耶稣基督,到那日各人必按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5:10)。于是,当一个人当着神面前说假话、发假誓,就要有心理准备神必定追究,只是迟早的问题。这是证明一个人有否诚信的最大凭据,旧约有许多假先知的真面目都是因着神的审判被揭穿。当保罗已用了许多话为自己的职事和为人作出辩护后,都还要指出自己是“在基督里当着神面前说话”。由始至终,保罗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神、靠着神和为了神。神是他最大的肯定、倚靠和凭据,而他亦知道神要求人一生忠诚地亲近他,向他负责任。神是爱,不过亦是嫉妒的爱(11:2)。

    于是,“在基督里当着神面前说话”同时是一个提示,叫哥林多信徒也当知道自己是活在神面前,向神负责任。人的内心总是隐藏着的,无论哥林多人听完保罗的话后有何反应,是否只停留在表面的接受上,保罗并不完全知道,然而他们要意识到自己最终还是要向神交账的。人心确是难测亦不容易被改变,但是行为总可以用明显的规则加以若干的约束,而人在这些外在规范上表现如何,或多或少亦可反映出他的内心是如何。保罗在信中劝导他们不要有纷争、嫉妒、愤怒、自私,毁谤、谗言,狂傲和动乱的事,通通与群体生活有关,不单纯是人内心世界的事。既然是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就需要有外在的规范加以管束。甚么是“毁谤”?怎样才算是“自私”、“狂傲”?每个群体都各自有它的行为准则(rule of conduct)去界定,有些说得清楚一点,有些则按通俗或惯例去处理。无论如何,当保罗劝导哥林多信徒不要再有纷争、嫉妒那些事时,其实也在暗示他们要为自己的信仰群体厘定清楚行为准则,不要再放荡下去。否则,当保罗再到他们那里去,看见还有不合他所期望的事,到时就要带着悲伤的心和神的大能在他们当中执行纪律了(12:21;13:4)。然而,这是保罗极不愿意看见和发生的事情。

    保罗在这个段落再次提到软弱与大能的问题。保罗喜欢夸耀自己的软弱,好使基督的恩典和能力可以在他身上显得完全(12:9)。这个属灵原则也适用在执行纪律上面。在执行纪律的时候,人是软弱的,不单受罚者软弱,其实执行者也一样软弱。执行纪律的人有何软弱呢?在保罗身上可看到两个叫他软弱的地方,一个是看到许多人不肯悔改而内心感到悲伤,另一个是神使他在哥林多信徒面前蒙羞或惭愧(12:21)。蒙羞的一个原因是他被迫要作出惩治的行动,而惩治的行动从来都不是令人感到快乐和光荣的事。父母惩罚子女之后,往往也会感到痛心和后悔,而且觉得自己在儿女的问题上也有责任。在执行纪律上,人有软弱,但同时亦带着神的能力,正如耶稣基督在软弱中被钉在十字架上,却因着神的大能仍然活着一样(13:4)。十字架正是古代一个执行纪律的刑具,保罗用这个事例向收信人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刑罚在神手中可使人软弱、谦卑下来,同时也可叫人高升、重新活过来。执行纪律从来不是为了拆毁人,乃是造就人,让他/她可以在神面前再活一次。为此,保罗已立定心志再到他们那里去的时候,若看见甚么不合他期望的事,必不宽容他们(13:2)。

     

    思想:

    我是否经常意识到自己是当着神面前说某句话或做某个决定呢?这个意识有何重要?人内心向神负责任与行为受外在的规则约束,两者有何关系?教会需要有纪律行动吗?在执行纪律上面,人在哪里表现出软弱?神的大能又在哪里显出来呢?

  • 9月27日 父母与儿女般的爱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1211–18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1我成了愚蠢人,是被你们逼出来的,因为我本该被你们赞许才是。虽然我算不了甚么,却没有一件事在那些超级使徒以下。12我在你们中间,用百般的忍耐,藉着神迹、奇事、异能显出使徒的凭据来。13除了我不曾连累你们这一件事,你们还有甚么事不及别的教会呢?这不公平之处,请你们饶恕我吧。14如今,我准备第三次到你们那里去。我仍不会连累你们,因为我所求的是你们,不是你们的财物。儿女不该为父母积财,父母该为儿女积财。15我也甘心乐意为你们的灵魂费财费力。难道我越爱你们,就越少得你们的爱吗?16罢了,我自己并没有连累你们,你们却有人说,我施诡诈,用心计牢笼你们。17我所差遣到你们那里去的人,我何曾藉着他们中的任何人占过你们的便宜呢?18我劝提多到你们那里去,又差遣那位弟兄与他同去,提多占过你们的便宜吗?我们的行事为人不是同一心灵吗?不是同一步伐吗?

     

    为了回应那些超级使徒的自夸,保罗在11:1开始作出多个回应,虽然在他眼中是一件愚蠢和属肉体的事(κατὰ σάρκα,11:18),但是不得不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爱教会的心,而这一种爱是带着神的嫉妒、被神炽烈的爱驱使(11:1)。保罗实在忍受不住有人用诡诈诱惑他的属灵儿女,使他们接纳另一个基督与福音。另一个要自夸的原因是“被他们逼出来的”(12:11)。保罗为何如此说?因为他认为自己本该被他们赞许才是。“赞许”在原文与“推荐”(συνίστημι)是同一个动词,意思是说,如果哥林多信徒能更主动地为保罗的名声作出捍卫与辩护,那就不需要他作出如此愚蠢的行动了。保罗自觉不算得甚么,却没有哪一方面比不上那些超级使徒。套用今日的说法,保罗的自我感觉相当良好,根本没有需要跟他们相比。可是,哥林多信徒不只没有为保罗说好话,更接受了那些超级使徒的指控,怀疑保罗不在他们中间收取报酬是别有用心的(12:13,16)。哥林多信徒这个态度才是令保罗感到痛心和被迫愚昧的一个主要原因。

    保罗是谁?保罗在他们当中是一个普通的传道人吗?保罗在他们中间以百般的忍耐,藉着神迹、奇事和异能显出使徒的凭据来(12:12)。保罗是耶稣基督所拣选的使徒,这是他们知道的,也是众教会所肯定的一个身份。不但如此,保罗是他们的属灵父亲,若不是神藉着他把福音传给他们,哥林多人如今仍是在基督的恩典以外、凭肉体生活。作为使徒与属灵的父亲,保罗绝对配受哥林多信徒的推荐和赞许,可是实情并不如他所想的发展。究竟哥林多教会当中有多少人受到唆摆后不满,甚至远离保罗呢?我们不知道,或许只属少数的人。不过可以肯定的,就是哥林多大部分信徒居然容忍这些事在他们中间发生,又没有为保罗作出澄清和辨护。保罗因着爱他们,就是自觉愚蠢的事也愿意做,那么他们呢?为着基督的使徒、自己的属灵父亲,他们又做过些甚么?此处保罗虽然没有说出口,读者也可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保罗的痛心与失望。父母总是按着儿女的利益为他们作出各样的安排(12:14),作儿女的其实也有责任和义务为父母的名声做一点事。结果怎样呢?哥林多教会大部分人保持沉默,为了表面的和谐竟包容一些人在他们中间散播伤害自己牧者的坏话。这一种回应对保罗公平吗?保罗为他们付出那样多,换来的却是弟兄姊妹的沉默对待,莫怪乎保罗要如此询问他们:“难道我们越爱你们,就越少得你们的爱吗?”(12:15)

    保罗重申,他没有在他们当中收取酬劳只是不想连累他们(12:13–14),当中没有任何隐藏的企图或诡计(12:16);保罗所差遣到他们那里去的人也未曾占过他们的便宜,这是他们可以肯定的(12:17–18),为何如今有人质疑保罗的爱心行动,是出于诡诈、牢笼人心的动机呢?到这里,保罗也不想跟这些人再争论下去。罢了,他们这样认为就由得他们吧!公道自在人心(12:16)。作为基督的使徒、属灵的父亲,保罗该做的已经做完了,现在到了属灵儿女作出爱心回应的时候。究竟哥林多信徒需要如何回应呢?假如他们仍不知道,恐怕就不是顺服的儿女了。若是如此,到保罗再到他们那里时,就要执行纪律(10:6),然而这不是保罗愿意看见发生的事情。

     

    思想:

    牧者为教会、弟兄姊妹的益处付出了许多劳苦,弟兄姊妹可以为牧者的名声做些甚么?特别当教会有恶意中伤与无理指控出现时,我愿意站出来为牧者说几句保护他的话吗?我是否容易相信别人的话呢?牧者在我心目中究竟是谁?

  • 9月26日 主的恩典够用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121–10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虽然自夸无益,我还是不得不夸。我现在要提到主的异象和启示。2我认识一个在基督里的人,他在十四年前被提到第三层天上去;或在身内,我不知道,或在身外,我也不知道,只有神知道。3我认识的这样的一个人—或在身内,或在身外,我都不知道,只有神知道—4他被提到乐园里,听见隐秘的言语,是人不可说的。5为这人,我要夸口;但是为我自己,除了我的软弱以外,我并不夸口。6就是我愿意夸口也不算狂,因为我会说实话;只是我绝口不谈,恐怕有人把我看得太高了,过于他在我身上所看见所听见的;7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启示太高深,就过于高抬自己,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身上,就是撒但的差役来折磨我,免得我过于高抬自己。8为了这事,我曾三次求主使这根刺离开我。9他对我说:“我的恩典是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耀自己的软弱,好使基督的能力覆庇我。10为基督的缘故,我以软弱、凌辱、艰难、迫害、困苦为可喜乐的事;因为我甚么时候软弱,甚么时候就刚强了。

     

    保罗一直都不想在人前夸耀自己些甚么,也觉得夸口的事没有益处,然而他还是必须夸口(11:30;12:1),可见情况已不容许他在这方面沉默下去。那些超级使徒的诡诈诱惑已导致一些信徒的心偏邪了(11:3)。在上文里,我们看到保罗主要拿自己为主受苦的经验夸口,这不是说他没有其他东西可夸,只是对他而言,这些在人眼中不甚光采的遭遇不单可以用来引证自己是真基督的仆人(11:23),而且也可藉着人的软弱去歌颂神的恩典和荣耀(11:30)。到12:1,保罗要向收信人讲出一个特殊经验,这个经验可让自己被人大大抬举(“恐怕有人把我看得太高了”,12:6),到一个程度甚至撒旦的差役也要出来折磨他,免得保罗过于高抬自己(12:7)。在自觉夸口无益与不得不夸之下,保罗用了相当含蓄与克制的手法去讲述这个特殊经验,整个叙述就只有三节经文(12:2–4),并采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我认识一个在基督里的人”。既然有一个压倒性的属灵经验,可以将那些超级使徒比下去,为何保罗不在这一点上大做文章呢?可见,保罗真的不想在人前公开这个比较个人化、不寻常的经历。这跟他在哥林多前书谈论有关方言的问题,立场是一致的:“我说方言比你们众人还多,但在教会中,我宁可用理智说五句教导人的话,强过说万句方言。”(林前14:18–19) 方言是一个属灵经验,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它比较个人化,对全体教会来说益处不大。于是,保罗劝导人要追求多得造就教会的恩赐(林前14:12)。属灵恩赐和经验是重要的,只是对造就教会没有明显益处的时候,就不必把它公开出来。一个只会叫人把自己看得太高的经验,就更加不值一提了。

    这里,保罗要向收信人讲出一个特殊的经验,是关乎主的异象和启示。异象(vision)与启示(revelation)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异象总是可见的,启示却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被接收;所有从神而来的异象都是启示,然而启示不一定通过异象向人传达。这里,保罗要说说主的异象和启示,在原文两个名词都是众数,表示他从主那里接收到许多异象和启示,只是逼不得已下现在要透露其中一个而已。这个经验关系到一个在基督里的人(读者知道这是指到保罗而言)如何在十四年前被提到第三层天的乐园里,从中听见了隐秘、难以言喻的话。细节上,保罗完全没有交代,读者只知道他有这样的一个特殊经验。作用在哪里呢?保罗在这里举出这个经历,其作用明显不是要让今天的读者知道发生了甚么事及启示的内容是甚么,他的对象是昔日的哥林多信徒,藉此向他们指出自己也有超凡的属灵经历,并且远远高过超级使徒所引以自豪的那些经验。由于这个经验的超凡性并不能用人间各种考证去证实,于是点到即止便足够,再讲下去亦只是在一件奥秘事情上加添色彩而已,并且让人有一种高抬自己的印象(12:7)。自夸已经是无益的,用神的异象和启示去互相较量就更加是一个愚蠢的行为。神的异象和启示岂是给人用来高抬自己的吗?于是,保罗说了几句后很快就回到主题上—“除了我的软弱外,我并不夸口。”(12:5)

    特殊的属灵经验可叫人更加亲近神,同时亦可叫人高抬自己,看自己为高人一等。属灵经验可造就人,也可以叫人跌倒。越是特殊、神秘的经验就越有更大的危险性,因此有此经验的人要常常提醒自己,不可因所得的异象、启示太大就骄傲起来。为此,保罗认为撒但的差役在他身上所加的一根刺,都是对他有益的(12:7)。关于这根刺是甚么,过去学者有许多揣测和讨论,不过对保罗而言,这根刺是甚么不紧要,最重要的是神可藉此让他知道耶稣基督的恩典是够他用的,并显出基督的能力可在软弱的人身上完全发挥出来(12:9)。由始至终,耶稣基督才是事奉者的中心,一切都以荣耀主、彰显他的恩慈和能力为目标。福音的界限得以扩张,感谢主;从圣灵那里得到异象和启示,感谢主;为基督的缘故遭遇各样的患难,也要感谢主。任何的异象都是指向耶稣基督的,没有一个启示大得过神在耶稣基督里的启示。当我们有这个属灵的眼光和信心时,甚么时候软弱,甚么时候就刚强了(12:10)。

     

    思想:

    我向往在主里得到更多特殊的属灵经验吗?特殊的属灵经验有何作用和危险的地方要注意?当我在信仰上有一个特殊的经验时,我可以跟别人分享吗?怎样分享呢?我可以怎样把这个经验变成一个更倚靠基督的动力?

  • 9月25日 说话的份量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1116–3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6我再说,谁都不可把我看作愚蠢的;即使你们把我当作愚蠢人,那么,也让我稍微夸夸口吧。17我说的话不是奉主的权柄说的,而是像愚蠢人具有自信地放胆夸口。18既然有好些人凭着血气在夸口,我也要夸口了。19你们是聪明人,竟能甘心容忍愚蠢人!20假若有人奴役你们,或侵吞你们,或压榨你们,或侮辱你们,或打你们的脸,你们居然都能容忍。21说来惭愧,在这方面好像我们是太软弱了。然而,我说句蠢话,人在甚么事上敢夸口,我也敢夸口。 22他们是希伯来人吗?我也是。他们是以色列人吗?我也是。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吗?我也是。23他们是基督的用人吗?我说句狂话,我更是。我比他们忍受更多劳苦,坐过更多次监牢,受过无数次的鞭打,常常冒死。24我被犹太人鞭打五次,每次四十减去一下;25被棍打了三次,被石头打了一次,遭海难三次,一昼一夜在深海里挣扎。26我又屡次行远路,遭江河的危险,盗贼的危险,同族人的危险,外族人的危险,城里的危险,旷野的危险,海中的危险,假弟兄的危险。27我劳碌困苦,常常失眠,又饥又渴,忍饥耐寒,赤身露体。28除了这些外表的事以外,我还有为众教会操心的事天天压在我身上。29有谁软弱,我不软弱呢?有谁跌倒,我不焦急呢?30我若必须夸口,就夸我软弱的事好了。31那永远可称颂之主耶稣的父神知道我不说谎。32在大马士革的亚哩达王手下的提督把守大马士革城,要捉拿我,33我被人用筐子从城墙上的窗口缒下,逃脱了他的手。

     

    为了保护教会在信仰上的纯洁及揭穿那些超级使徒的真面目,保罗不惜在书信中做一点愚蠢的事。怎样愚蠢呢?就是好像愚蠢人那样,具有自信地夸口(11:17)。字里行间可以看到,那些超级使徒不单在哥林多信徒面前夸耀自己,并且开腔嘲讽保罗的处事作风十分愚蠢。譬如收取报酬的惯例,在他们的眼中不单正常,更可藉此表示一个人的实力和荣誉,保罗不收取报酬简直愚蠢,亦表明他自知受之有愧。在保罗的回应当中,读者看不清楚当时有多少哥林多信徒接受了这种思想,看来并不普遍(“即使你们把我当作愚蠢人”,11:16),只是他们容忍这种看法继续存在,犹如被人奴役、侵吞、压榨与侮辱之下仍坐视不理,对保罗而言,实在是不能接受的事情(11:19–20)。于是,保罗要作出正面的反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那些超级使徒凭着血气或肉体(according to the flesh)很有自信地夸口,保罗也要同样稍微夸口了(11:18)。

    保罗要夸些甚么呢?22–29节有一个很长的清单,主要不是高举自己的能力或业绩,乃是突出自己为主受苦的一面:坐监、被鞭打、遭各样的危险、劳碌困苦、常常失眠、又饥又渴,以及赤身露体等等。其实保罗若要向人夸耀自己的能力与业绩,恐怕要用一整卷书才装得下(看看使徒行传便知道),然而保罗选择在人前只夸耀自己的软弱(11:30),为什么?一方面要让基督的恩典在人的软弱上显露出来(这是下文要指出的事,12:9),另一方面要通过许多受苦的经验去压倒那些超级使徒。我们知道,一个人说话的份量除了看他的履历外,更重要是背后有多少实战经验支持着他/她。没有实战的经验,说话的份量很有限。黑道中人就最明白这一点,没有受伤的战绩、疤痕,单凭一张嘴并不容易在手足面前站立得住。保罗在上文指出,每个传道者都有他可以发挥影响力的范围和界限,是由神所划定的(10:13)。这里,保罗进一步指出,传道者说话的份量是从为主受苦那里来的。界限由神决定,份量则通过人用许多劳苦赢取回来。

    真正有份量、叫人心服口服的话,大抵都是出自那些具有实战经验、同弟兄姊妹出生入死过的人的口。没有战绩、没有受伤的疤痕,单靠学历、语言艺术与个人魅力的人,其说话的影响力极其有限。保罗在这里指出过去许多受苦的经验,目的是向攻击他的对手和那些变了心的信徒讲清楚,“基督的仆人”这个美誉是用生命的经历和伤痕赢取回来的。11:23–33才是传道者真正的履历、推荐信。保罗在这里数算自己的受苦经历,一方面用实战经验压倒对手,另一方面又尝试用自己的血泪史把信徒的心夺回来。看到如此一个为福音豁出去的牧者,一间同保罗有多年感情的教会又怎会无动于衷呢?

     

    思想:

    传道者的话语权从何而来?我愿意为基督的福音忍受更多的劳苦吗?神划定给我的界限是甚么?可以再扩张一点界限,为主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吗?

  • 9月24日 守护教会,辨别真伪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111–15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但愿你们容忍我小小的愚蠢;请你们务必容忍我。2我以神嫉妒的爱来爱你们,因为我曾把你们许配给一个丈夫,要把你们如同贞洁的童女献给基督。3我只怕你们的心偏邪了,失去那向基督所献诚恳贞洁的心,就像蛇用诡诈诱惑了夏娃一样。4假如有人来,传另一个耶稣,不是我们所传过的;或者你们另受一个灵,不是你们所受过的圣灵;或者接纳另一个福音,不是你们所接纳过的;你们居然容忍了!5但我想,我一点也不在那些超级使徒以下。6虽然我不擅长说话,我的知识却不如此。这点我们已经在每一方面各样事上向你们表明了。7我贬低自己,为了使你们高升,因为我白白地传神的福音给你们,难道这算是我犯了错吗?8我剥夺了别的教会,向他们取了报酬来效劳你们。9我在你们那里有缺乏的时候,并没有连累你们一个人,因为我所缺乏的,那些从马其顿来的弟兄都补足了。我向来凡事谨慎,将来也必谨慎,总不要连累你们。10既有基督的真诚在我里面,在亚该亚一带地方就没有人能阻止我这样自夸。11为甚么呢?是因我不爱你们吗?神知道,我爱你们!12我现在所做的,将来还要做,为要断绝那些寻机会之人的机会,不让他们在所夸耀的事上被人认为与我们一样。13那样的人是假使徒,行事诡诈,装作基督的使徒。14这也不足为奇,因为连撒但也装作光明的天使。15所以,他的差役若装作公义的差役也没有甚么大不了。他们的结局必然跟他们的行为相符。

     

    为了把人心夺回来顺服基督,保罗可以做甚么及到达甚么程度?劝导、提醒、辩护、解释与请求,保罗都在书信里面一一做过了。来到11章,保罗更进一步跟那些反对、质疑他的人作出正面的较量,然而在保罗眼中这是一个愚蠢的行为。“愚蠢”或“愚昧”这个字眼在11和12章出现了8 次(11:1,16[两次],17,19,21;12:6,11),可见这是两章经文的一个关键词。为了哥林多信徒,就是一些让人感到癫狂(5:13)、让他自觉愚昧的事情,保罗亦不介意去做。究竟是甚么驱使着他呢?背后的动力来源在哪里?保罗在书信的字里行间中一直透露,他是为了神的荣耀、基督的福音及信徒的益处而作出各种挽回人心的行动。11:2再说得坦白、“肉紧”一点,“我以神嫉妒的爱来爱你们。”和合本修订版这个翻译保留了嫉妒的意思,只是仍未能把保罗说话的强度表达出来,比较贴近原文的翻译是:“为了你们,我带着神的嫉妒来嫉妒(For I am jealous for you with a godly jealousy)。”或许“嫉妒”让有人有负面的感觉,于是和合本修订版加上“爱”这个字,有些中文译本更把句字翻译成“我以神的热爱爱你们”(新译本)、“我以神炽烈的爱炽烈地爱你们。”(新汉语) 无论如何,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爱是极大的,到一个地步可驱使他作出自觉愚蠢的行为。然而与世人不同的是,保罗强调他的爱与嫉妒是“带着神的嫉妒”,甚么意思呢?

    跟着在2–4节,保罗就用了一个有关贞洁的比喻作解释。每一位新郎都紧张自己的新娘子在贞洁一事上是否无瑕疵,耶稣基督也一样。虽然文字没有说明,保罗在这里把自己比喻作一位将女儿配许给人的父亲,于是有责任保持女儿(即哥林多信徒)的贞洁,以致可无瑕疵地把她送到丈夫手中(即献给基督)。保罗的嫉妒是带着神的嫉妒,意思是说他为教会大发热心,无非是因为神是一位忌邪的神(出34:14 )。神的爱是完全的付出,于是也要求属他的人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他,绝不容许人有二心,跟偶像或其他的信仰有染(即宗教上的行淫)。为此,作为教会的牧者和属灵的父亲,保罗自觉有责任守护信徒,确保他们在神面前纯洁无瑕。保罗的嫉妒、热爱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利益,像那些把神的道当作商品贩卖的人,乃是出于真诚,受命于神(2:17)。神既把教会交托给保罗(承接上文论到界限的问题),他就有守护信徒的责任,当看到信徒的心开始偏邪或被败坏时,就要立刻作出相应的行动,那怕是自觉愚蠢的事也必须去做。这是保罗的激情,带着神的嫉妒的热爱。

    除了看到保罗的委身程度与动力来源,这段经文也让读者看多一点反对派的特征。保罗在这里直接称呼这些人为“超级使徒”(the most eminent apostles),并指责他们的出现就像昔日蛇用诡诈诱惑夏娃偏离神一样(11:3),可见他们的败坏与狡猾程度并非一般人可以应付得来。从保罗那么激烈和紧张的回应来看,当日哥林多的确有一些信徒受了他们的诱惑,不单离弃把福音传给他们的保罗,更是一步步地远离耶稣基督。有些信徒虽然未受诱惑,却没有为基督的缘故作出守护行动,竟容忍这些人和事在他们中间继续存在(11:4)。在保罗的眼中,这是对神、耶稣基督极为不忠的表现,事态非常严重。为此,保罗要做一点愚蠢的事,把那些“超级使徒”的真正面目拆穿。他们是谁?他们是诱惑人离开神的蛇,在教会中宣扬另一个耶稣、圣灵和福音(11:3–4);他们自称是使徒,却是假的,行事诡诈(11:14)。更甚的是,这些人装作公义的差役,扮作光明的使者(11:15)。有口才、能引经据典及伸张正义,试问一般信徒又怎能分辨此人是真是假?

    在这段经文里,保罗提供了两个基本准则给信徒作出分辨。一个是使徒传承或信仰传统:“假如有人来,传另一个耶稣,不是我们所传过的;或者你们另受一个灵,不是你们所受过的圣灵;或者接受另一个福音,不是你们所接纳过的。”(11:4) 总之,一切所传讲的东西若与使徒的教导抵触或不相符,就需要被质疑和否定,绝不能采取容忍和接纳的态度。另一个准则出现在7–11节上,即做任何事总不要连累弟兄姊妹。这里的“连累”特别是与报酬有关的。据说昔日到处演讲的人主要是通过收取酬劳来维持生计,并引以为荣,保罗没有向哥林多教会收取任何的酬劳,看似很低下,却是为了爱他们,叫他们没有一人受累。保罗不愿收取酬劳,不代表他有甚么比不上那些“超级使徒”。事实上,保罗在别的教会也收取了酬劳(11:8),于是,保罗可收亦可以不收,问题在于是否造就信徒。为了哥林多信徒的高升,保罗自愿贬低自己,如同基督为了我们得富足而成为贫穷一样(8:9)。这里提到第二个判别真伪的准则就是某人的行为有否耶稣基督的形像,与基督的样式相似。耶稣基督总是为他者得益处而舍弃自己,不像那些为了满足自己欲望的人,不断用各种手段去诱惑人、攻击他人。“使徒传承”与“基督形像”是两个用来分辨真假使徒的基本准则,单凭信心、感动、观察个人能力或业绩评估去作判断并不足够。

     

    思想:

    为了神的教会、基督的新妇,我可以做甚么及到达甚么程度?在信仰贞洁上面,我需要留心甚么?有甚么可做?保罗给予我们两个分辨真假使徒和牧者的准则,各是甚么呢?

  • 9月23日 神划定的界限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107–18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7你们只看事情的外表。倘若有人自信是属基督的,他要再想想,他属基督,我们也属基督。8主赐给我们权柄,是要造就你们,并不是要拆毁你们;我就是为这权柄稍微夸口也不觉得惭愧。9我说这话,免得你们以为我写信是要恐吓你们。10因为有人说:“他信上的语气既严厉又强硬,他本人却软弱无能,言语粗俗。”11这等人当明白,我们不在那里时信上怎么说,见面时也必怎么做。12因为我们不敢将自己和某些自我推荐的人并列相比;他们用自己度量自己,用自己比较自己,是不明智的。13我们不愿意过分夸口,但是我们只在神划定的界限内夸口。这界限甚至扩展到你们那里。14我们扩展到你们那里时并没有越过了自己的界限,其实我们是首先到你们那里传基督福音的。15我们不靠别人所劳碌的过分夸口;我们只希望你们信心增长的时候,所划定给我们的范围也能够因着你们更加扩展,16使福音得以传到你们以外的地方,而不在别人的范围之内,以别人所成就的事夸口。17但“要夸耀的,该夸耀主”。18因为蒙悦纳的,不是自我称许的,而是主所称许的。

     

    读者从上文可以看到,保罗已定了主意再到他们那里的时候,要运用他的权柄去惩罚所有不顺从的人。对于那些不顺从的人,问题自然是保罗有甚么资格说出这一番话了。正正是他的使徒身份被人质疑,现在保罗要用这个被质疑的身份和权柄去执行纪律,理据在哪里?他的身份和权柄有何认受性呢?10:7–18就是一个回答,内文提到一个有趣的观念—“界限”。

    首先,保罗指出他们的权柄是由耶稣基督赐予的,主要是用来造就信徒,并不是拆毁人(10:8)。言下之意,若不是到了迫不得已的阶段,保罗绝不会运用权柄来惩罚人,而惩罚也是在造就信徒的大前提下施行出来,为了把人心夺回来顺服基督。在主面前,保罗非常肯定自己的身份和权柄,甚至为此向那些不顺服的人夸口也不觉得惭愧。我们知道保罗并不是个喜欢夸口、跟人比较的人。“我们不愿意过分夸口”(10:13)、“要夸耀的,该夸耀主”(10:17) 可见,若不是那些爱夸口和推荐自己的人表现得太过份、咄咄逼人(10:10),保罗也不需要在人前“稍微夸口”或“夸口过分了一点”(新译本)。牧者一般都不想在人前展露自己的权柄,但是在需要的情况下也不能过分隐藏。不过问题仍然是,牧者如何能‘证明’自己有这个权柄?在备受质疑之下,保罗又如何向哥林多人‘证明’自己的权柄是从主那里来呢?这个问题就带出下文对于“界限”这个有趣观念的讨论。

    “界限”(μέτρον)在原文可以指到“量”(measure)或“量度的准则”(standard of measure),在中文圣经上就有不同的翻译,包括“界限”(和合本)、“分量”(吕振中)、“范围”(思高)及“权限”(新汉语),大概是要表达“有个限度”这个意思。在保罗的眼中,每个传讲神话语的人都有一个属于他的范围,无论我们称它是“牧养范围”或者“势力范围”,都是由神所划定的(10:13)。于是,一个人无论有多厉害,影响力始终都有一个“范围”、“界限”,不会无止境地扩张下去。更重要的是,若不是神许可,一个可以影响人的势力范围根本不存在。没有神的赐予,人何来有恩赐、才干和说话的能力?没有神为自己招聚群众,传道者又何来有听从教训的人呢?面对那些喜欢用自己最厉害的方面去夸口、量度人的人,保罗用“界限”去回应他们,指出真正属基督的人根本没有甚么可以夸口,就算夸口亦只能在神划定的界限、范围内夸口而已。于是,“用自己度量自己,用自己比较自己”是相当幼稚的行为(10:12)。

    更重要的是,保罗藉着“界限”去提醒哥林多信徒,他们正是神所划给他的范围:“这界限甚至扩展到你们那里”(10:13) 既是如此,保罗就可以名正言顺在他们身上使用使徒的权柄了。别人的范围我管不到,属于我的范围亦不由得别人去干预。这就是“界限”的意思:“我们扩展到你们那里时并没有越过了自己的界限,其实我们是首先到你们那里传基督福音的。我们不靠别人所劳碌的过分夸口;我们只希望你们信心增长的时候,所划定给我们的范围能够因着你们更加扩展。”(10:14–15) 言下之意,哥林多人之所以听闻福音、接受基督都是经过保罗才达成的,而他们有顺服基督和热心传道的表现亦反过来引证这是神划给他的界限、范围。通过这段话,保罗强调每个宣讲神话语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影响范围,一方面是由神划定的,另一方面又要人努力通过传福音去打造出来。牧者的权柄就从这里建立起来。弟兄姊妹何以会听从牧者的教导和接受牧者的督责呢?主要不是因为牧者这个岗位,乃是因为牧者是传福音给他们又使他们在主里成长的属灵父母。只有父母才可对儿女施行管教,而管教亦是父母爱儿女的一个表现。不受管教的,就是私生子(来12:7–8)。

    保罗下定主意要使用权柄惩罚那些不顺从的人。为何他有这个权柄?他的认受性从哪里来?答案就在哥林多信徒的身上。没有保罗和他的宣教团队,他们的教会根本就不存在。那些凭外貌夸口、推荐自己的人,其实只不过是在人的劳碌上以别人所成就的事夸口而已,没有甚么大不了。保罗显然不同,就算他向自己人稍微夸口也不需要惭愧,因为哥林多教会是由他亲手建立出来,他们的信仰及至从圣灵里得到的恩赐都是神通过他去分给他们的(1:15)。既然哥林多教会是神划给保罗的界限、范围,他自然有权柄去教导、提醒和惩罚他们当中一些不顺从的人了。

     

    思想:

    “界限”的观念给我甚么提醒?我如何凭神划定的范围发挥自己可有的影响力?神划了甚么范围给我呢?这个范围可以再扩展下去吗?

  • 9月22日 把人心夺回来顺服基督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101–6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我-保罗与你们见面的时候是温和的,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向你们是勇敢的,如今亲自藉着基督的温柔和慈祥劝你们。2有人认为我们是凭着血气行事,我认为必须敢于对付这等人;我但求在那里的时候,不必这样勇敢。3我们虽然在血气中行事,却不凭着血气争战。4因为我们争战的兵器本不是属血气的,而是凭着神的能力,能够攻破坚固的营垒。我们攻破各样的计谋,5和各样拦阻人认识神的高垒,又夺回人心来顺服基督。6我已经预备好了,等你们完全顺服的时候来惩罚所有不顺服的人。

     

    保罗在书信最后一个段落(10:1–13:13)返回个人的辩护上,语气和态度都比先前严厉和直接。由于话题的转动看来与上文不太衔接(8–9章劝导办成捐助一事),有学者认为从10:1 开始是保罗的另一封书信,只是后来有一位编辑者将之安插在这里。也有学者猜测,这一段经文会不会就是保罗先前提到那封叫人流泪、忧愁的信呢?这些说法、猜测相当吸引人,也有一些经文现象的支持,不过亦有一些问题存在。假如10–13章是另外一封信,那么它的开卷语在哪里呢?一般书信的开首都有问安的话,10:1却没有按照这个惯常的格式开始,那就奇怪了。此外,8–10章也不是完全没有衔接的地方,譬如上下文都用了“劝”(urge/παρακαλέω)这个动词(8:6;9:5;10:1)。更重要的是,在目前的抄本当中,没有一卷哥林多后书是缺少10–13章的。各种迹象显示,编辑学说纵使吸引,却不一定准确。主流的福音派学者都认同哥林多后书1–13章是一个整体,只是保罗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内一口气把整卷书写成而已。

    无论如何,10:1的确开始得有点唐突—“我—保罗”。在其他书信中,保罗也使用过相同的表达(加5:2;门19),有加强语气及强调此话是出自保罗亲笔的作用。林后10:1出现“我—保罗”的语句,或许要在书信结束前再强烈一点回应那些攻击他的人,又或者要藉此与另一位发信人(1:1)分别出来,不想将自己接下来的颇为严厉、直接的话牵连到提摩太身上去。从这个段落开始,保罗更多以他的使徒身份和个人经验作出反击:“我—保罗与你们见面的时候是温和的,不在你们那里的时候是勇敢的。”(10:1)、“我已经预备好了,等你们完全顺服的时候来惩罚所有不顺从的人。”(10:6)

    10:1–6为保罗接着要说的话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勇敢”和“惩罚”。一说到惩罚,就需要负责的人带着勇气、胆量(新译本)及刚毅的心(新汉语)去执行,不能太过温柔、慈祥或害怕关系受损。在众多责任当中,做牧者最不想面对和处理的,恐怕就是执行纪律一事,因为那时需要负责人换上另一个面孔,从平常仁慈的一面,转到让人感到陌生、压力和强硬的另一面去。做牧者的(包括笔者)都想对人宽容和温柔一点,没有几个喜欢执行纪律那么破坏形像的事。然而,为了夺回人心来顺服基督(10:5),保罗不介意由自己亲手做,并且勇敢、放胆地做。

    作为一个使徒兼牧者,保罗有温柔和慈祥的时候,也有刚毅和严厉的时候。不认识他的人还以为他是凭血气行事(10:2)。“凭血气行事”(according to flesh)这个指责在1:17出现过,反映有人执着于保罗的行程改变,认定他是一个反复不定、按肉体行事的人。此处反映同样的质疑,有人认为保罗反复不定,在信中的他与真人出现时的态度、样子完全不一样:“他信上的语气既严厉又强硬,他本人却软弱无能,言语粗俗。”(10:10)。这是对使徒一个相当严重的指控。一个按肉体、凭着人世的标准生活的人(新汉语),又怎可以担当使徒一职呢?保罗在这里澄清,他做事一向是“藉着基督”的。他劝人是藉着基督的温柔和慈祥,他惩罚人也为了把人心夺回来顺服基督。一切在于基督,也是为了基督。按肉体说,没有人想惩罚人、向人宣战,保罗也不想。不过为了基督,保罗可以跟人开战,并且是凭着神的能力去争战,到那时每个人就看出真正的他是谁(10:4)。然而也因着基督的缘故,保罗劝他们不要再执迷不悔,甚至求他们,别让他在他们那里的时候,真的靠着威信以刚毅的态度对待他们(10:2,新汉语)。可见,保罗的心肠时软时硬,不是因血气所致,乃是因着耶稣基督有爱亦有怒,有怜恤人的心,也有斥责恶人的勇敢。为了把人心夺回来顺服基督,牧者需要温柔和慈祥,同时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显出勇敢与刚强。这种抵挡恶人恶事的勇敢从哪里来的呢?保罗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因他知道神的能力能够攻破坚固的营垒与各样的计谋(10:4)。人的能力确实有限,但是为基督争战的最终却是神自己。神有能力得胜,并且经常率领属他的人在基督里得胜(2:14)。因此,保罗不惧怕执行纪律,等哥林多信徒完全顺服的时候,就要到他们中间惩罚所有不顺从的人(10:6)。

     

    思想:

    面对不顺从真理的人,我愿意为夺回人心来顺服基督的缘故,显出勇敢和刚毅的一面?我相信神有能力攻破坚固的营垒与各样的计谋吗?在执行纪律上,太过温柔与慈祥会有甚么问题产生出来呢?

  • 9月21日 多种的多收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96–15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6还有一点:“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7各人要随心所愿,不要为难,不要勉强,因为神爱乐捐的人。8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做各样善事。9如经上所记:“他施舍,赒济贫穷;他的义行存到永远。”10那赐种子给撒种的,赐粮食给人吃的,必多多加给你们种地的种子,又增添你们仁义的果子。11你们必凡事富足,能多多施舍,使人藉着我们而生感谢神的心。12因为办这供给的事,不但补圣徒的缺乏,而且使许多人对神充满更多的感谢。13他们从这供给的事上得了凭据,知道你们宣认基督,顺服他的福音,慷慨捐助给他们和众人,把荣耀归给神。14他们也因神极大的恩赐显在你们身上而切切想念你们,为你们祈祷。15感谢神,因他有说不尽的恩赐!

     

    在结束整个劝导收信人要办成捐助一事的段落之前,保罗作出一个补充:“还有一点:‘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9:6) 原文的意思不是加多一个劝导或理由,乃是就着上文的说话再讲得清楚一点—“这点我要说明”(新汉语)。保罗在9:5提到,那三位被派到哥林多教会的弟兄,有责任帮助他们把曾应许的捐款预备妥当,好显出他们所捐的是出于乐意,不是出于勉强。就着乐意和勉强的问题,保罗还有一些话要讲。9:7再提醒他们:“各人要随心所愿,不要为难,不要勉强。”可见话题是延续着的。其实意思都很简单,究竟保罗还要补充甚么呢?9:6是一个引言:“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这里,保罗用了一个有关农作物收成的隐喻(metaphor),主要带出“多种的多收”这个精神。当然,保罗不是说多种的到最后必定多收的因果关系,因为现实上许多人都明白到,收成如何是有好多因素影响的,不单是种了多寡的问题。不过,种的数量也是一个考虑因素,少种的就不能期待多收了,正如学生少读书就不能期待考试有好的结果。当然,这是指到一般的情况,现实中,有学生少读书也能获取很好的成绩。箴言、格言之类的提醒,通常都是应用在一般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于是,人若要有丰足的收成,今天就要努力多种了。究竟保罗用这个隐喻想讲甚么?在捐助一事上,哥林多信徒要期待的收成又是甚么呢?

    很明显,保罗不是在鼓吹功利主义的态度—我慷慨捐助,是为了将来得到有利于我的回报。保罗在信中就强烈反对人以功利的心态去事奉神:“我们不像许多人,把神的道当商品贩卖,而是由于真诚,而是受命于神,在神面前凭着基督讲道。”(林后2:17) 基督徒做任何有关宣讲福音的事情(讲道与捐助也是宣讲行动的一部分),都不是为了赚取个人利益,乃是出于真诚地回应神的吩咐。听命胜于献祭(撒上15:22),这是一个事奉者最当有的精神和态度。是以,“多种的多收”主要不是为了事奉者多得甚么好处,而是福音因着人的付出得到广传,神的名字也就被更多人高举和称赞了。这个理解符合保罗在9:12–13作出的解释:“因为办这供给的事,不但补圣徒的缺乏,而且使许多人对神充满更多的感谢。他们从这供给的事上得了凭据,知道你们宣认基督,顺服他的福音,慷慨捐助给他们和众人,把荣耀归给神。”可见,多种的益处最终落在“神得更大的荣耀”一事上。保罗藉此提醒收信人,也提醒我们,乐意捐助是一件美事,因为得到帮助的人会知道捐助者的信仰,从而认识他们所顺从和敬拜的神。这个理念亦反过来坚固、强化捐助者那个乐意的心。如此,乐意与喜乐是相关的,两者都因看到神的作为、神的荣耀而在人的心中出现。人有喜乐,自然也捐得乐意。

    在这个认知下,保罗也提到“多收”在信徒身上的意义—“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做各样善事。”(9:8) 这一节经文的重点在“能够做各样善事”上。神将各样的恩惠多多加给信徒,目的主要不是为了他们在世上享福,乃是加添他们继续做各样善事的能力,如此,“多种的多收”就指到在神的恩典下,基督徒可越做越多的善事出来。这样就解释了为何马其顿众教会在极度的贫穷中仍可做出超过了能力的捐助(8:2–3),因为他们的焦点不在自己仅有的财产上,乃是凭信心看到神有丰足的恩典。“那赐种子给撒种的,赐粮食给人吃的,必多多加给你们种地的种子,又增添你们仁义的果子。”(9:10) 于是,“多种的多收”也指到信徒在赒济贫穷的善事上可以得到更多力量,以致收取更多从仁义而来的果子。“你们必凡事富足,多多施舍。”(9:11) 这是保罗的确信,这个确信来自他对神的深入体会—感谢神,因他有说不尽的恩赐!(9:15)

    一切都是出于神的恩典、恩惠和恩赐(在原文是同一个字,χάρις)。8:1与9:15都提到“神的恩典”,把整个段落包括起来,前呼后应。捐助是显出神有莫大恩典的行动,不单受助者看到神的恩典,捐助者也同时经历到神的恩典。在神的恩典下,贫穷、患难并不构成人乐意去捐助的阻碍,因为神必使信靠他的人凡事富足,能多多施舍。“少种的少收,多种的多收。”在捐助一事上,神最终得到更多人的感谢,而捐助的人亦从神那里得到更多的祝福,能多做各样的善事。8:13提出均匀(equality)的原则,这里则提出丰裕(affluent)的观念,都是跟经济学所讲的东西截然不同。经济学讲的,是在匮乏中的均衡;基督教讲的,却是在丰裕中作出互相补足的行动。两者看事物以致作选取的态度之所以不同,在于大家的信仰有根本性的区别。基督徒从不只是从物质和现实的角度去考虑事情。基督徒先看神的恩典,然后再作出相应的行动回应。

     

    思想:

    在捐助一事上,究竟神多收甚么?人也会得到些甚么呢?我是否对神的恩典有信心,相信基督徒凡事富足,能多多施舍呢?人怎样可以有多一点乐意施舍的心?

  • 9月20日 能被信任与夸奖的人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816–95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8

    16感谢神,把我对你们的热忱同样放在提多心里。17他固然听了我的劝告,但自己更加热心,自愿往你们那里去。18我们还差遣一位弟兄和他同去,这人在传福音的事上得了众教会的称赞;19不但这样,他也被众教会选派跟我们同行,把所交托我们的这捐款送到了,为的是荣耀主,也表明我们的好意。20我们这样做,免得有人因我们收的捐款多而挑剔我们。21我们留心做好事,不但在主面前,就是在人面前也是这样。22我们又差遣一位弟兄同去。这人的热忱,我们在许多事上屡次考验过,现在他因为深深信任你们,就更加热心了。23至于提多,他是我的伙伴,为服事你们作我的同工。至于那两位弟兄,他们是众教会的使者,是基督的荣耀。24所以,你们务要在众教会面前向他们显明你们的爱心和我所夸奖你们的凭据。

     9

    1关于供给圣徒的事,我本来不必写信给你们;2因为我知道你们的好意,常对马其顿人夸奖你们,说亚该亚人预备好已经有一年了。你们的热心感动了许多人。3但我差遣那几位弟兄去,要使你们照我的话预备妥当,免得我们在这事上夸奖你们的话落了空。4万一有马其顿人与我同去,见你们没有预备好,就使我们所确信的反成了羞愧;你们的羞愧更不用说了。5因此,我想必须鼓励那几位弟兄先到你们那里去,把从前所应许的捐款预备妥当,好显出你们所捐的是出于乐意,不是出于勉强。

     

    为确保哥林多教会办成供给圣徒的事,保罗除了向他们作出解释和提供典范外,还委托了三位弟兄到他们中间跟进此事。8:16–24是保罗给他们的一个介绍,可说是一个推荐。保罗不需要别人给他推荐信(3:1–2),自己反倒为这三位弟兄作出推荐,可见他并不抗拒推荐信。保罗反对的,是有人用推荐信去夸耀自己和跟人比较这个态度罢了!在神和教会面前,若有人真是值得欣赏和肯定的话,保罗会坦诚和公开地在信中称赞他们,提多(Titus)显然是保罗一个相当重要的福音伙伴及助手,在信中保罗曾多次提到此人的名字(2:13;7:6,13–15;8:6,16,23;12:18)。按照加2:1的记载,保罗再上耶路撒冷去的时候有二人同行,一个是巴拿巴,另一个就是提多,可见他们的关系非常亲密。学者相信,提多是保罗与哥林多教会之间的一个接触人。从他身上,保罗知道哥林多教会的热忱和懊悔,心里就得安慰(7:6–7)。或许,保罗那封使人流泪、痛苦的信就是通过提多带到哥林多教会中的。保罗强调,提多是听了他的劝勉后,自愿往他们那里去的(8:17)。提多有这样的热情并不是他的功劳,乃是神将这一颗关怀哥林多教会的心放在提多心上而已。一切都是出于神(8:16)。

    与提多同行的另外有两位弟兄,由于保罗没有公开他们的名字,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第一位出现在8:18,那里指出他在传福音的事上得了众教会的称赞,这个弟兄获众教会选派来与保罗的福音队伍同行,参与他们所办理关于供给圣徒的事。8:20进一步指出,他们有这样的安排是避免有人因他们收的捐款多而出言挑剔、毁谤他们。可见,这一位由众教会推选出来的弟兄,除了扮演辅助者的角色外,还要在整个筹募行动中发挥监察的作用。收集捐款始终涉及金钱的转让,很容易被人误会和怀疑,于是过程要有极高的透明度和严谨的监管。另一位同行者出现在8:22,那里指出这人的热情、殷勤是经过多次考验的,有保罗和他的宣教队伍可以作证。就这样,保罗委托了三位满有热诚的弟兄到哥林多教会去跟进捐款的事。保罗在信中吩咐哥林多人要好好接待这三位弟兄,因他们并非等闲之辈。提多是保罗的伙伴和同工,另外两个弟兄更是众教会的使者、基督的荣耀(8:23)。当教会善待这三个人,依照他们的指示办好捐款的事(9:3),就可以在众教会面前显明他们的爱心,并显出保罗在人前对他们的夸奖是有根有据的(8:24)。

    于是,保罗在9:1–5再三叮嘱他们,要把一年前所定下的计划完成,否则,万一有马其顿人与保罗同去收取捐款却发现他们仍未预备妥当时,保罗在人前对他们的夸奖和确信就完全落空了。如果真的发生此事,不单哥林多人蒙羞,连保罗也觉得羞愧(9:4)。为此,保罗必须鼓励那几位弟兄先到他们那里去,好把从前所应许的捐款预备妥当,以显出他们的爱心是真实的,而保罗对他们的夸奖最后亦不会变成羞愧。

     

    思想:

    我曾否在神面前许下某个承诺却迟迟未办好呢?在教会里,我是一个可以被人信任和夸奖的伙伴与同工吗?这些被信任和夸奖的人,通常有甚么特质和表现呢?

  • 9月19日 均匀的观念和实践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86–15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6因此,我们劝提多,既然在你们中间开始这慈善的事,就当把它办成。7既然你们在信心、口才、知识、万分的热忱,以及我们对你们的爱心上,都胜人一等,那么,当在这慈善的事上也要胜人一等。8我说这话,并不是命令你们,而是藉着别人的热忱来考验你们爱心的真诚。9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是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好使你们因他的贫穷而成为富足。10我在这事上把我的意见告诉你们,是对你们有益,因为你们开始办这事,而且起此心意已经有一年了。11如今就当办成这事,既然有愿做的心,也当照你们所有的去办成。12因为人只要有愿做的心,必照他所有的蒙悦纳,并不是照他所没有的。13我不是要别人轻松,你们受累,而是要均匀:14就是要你们现在的富余补他们的不足,使他们的富余将来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这就均匀了。15如经上所记:多收的没有余,少收的也没有缺。

     

    保罗在8:1–5举出马其顿教会在患难中仍作出超过了能力的捐助行动,目的是要藉助他们的热诚来激发哥林多教会要办成供给圣徒的事,而这件事在一年前已经启动了。就这方面,保罗在8:6–15这个段落里再提出几个原因,向他们解释为何要办成这事。留意保罗的态度,他不是命令他们要这样做,乃是在这事上把他的意见告诉他们(8:8,10)。奉献、捐助的事始终要发自人的内心,不能用命令强迫弟兄姊妹去实行。“各人要随心所愿,不要为难,不要勉强,因为神爱乐捐的人。”(9:7) 保罗在这里虽然没有明言,这种诉诸自愿性质的奉献态度与耶稣甘愿为世人舍弃生命的行动,两者是一致的。耶稣不是被迫,乃是自愿和积极地走上受苦之路(active suffering)。为了他人的益处,基督徒也要学习主动自愿地作出舍己的行动。在患难中作出捐助正是一种这样的行动。

    虽然没有明言,保罗在8:9提出一个为何要办成这事的原因,就含有自愿性受苦的意思在内:“你们知道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是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好使你们因他的贫穷成为富足。”主耶稣为了我们得富足,甘愿成为贫穷。保罗在这里使用“富足”与“贫穷”的对比,从上文看主要是指到恩赐、才干与事奉的热情方面。因着主,哥林多信徒在信心、口才、知识和万分的热忱(或殷勤)上都胜人一等(8:7),然而,耶稣基督却为了他们纡尊降贵,在地上成为一个无论能力和尊贵都全然不能与神相比的一个普通人(腓2:5–7)。为了别人在主里面得富足,我们的捐助行动可以去到甚么程度?这个问题必须由每个基督徒亲自在主面前作答,牧者断不能为他们定出一个具体的准则。严格来说,什一奉献都不过是一个笼统的指引而已,信徒是否做了什一奉献便足够?这个问题没有准确的答案,一切在于奉献者的意愿如何。于是,奉献、捐助的事就成为考验一个人的机会,从中揭露了这个人的爱心究竟有多真诚(8:8)。除了效法基督之外,哥林多信徒要办成这事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既知道自己在多方面上胜人一等,就应当在善事上显出爱神和他者的真诚也要胜人一等。

    最后一个原因是8:13提到的“均匀”。这个均匀不是经济学上货品需求与供应达致平衡状态的均衡(equilibrium),也不是伦理学上诉诸人人有基本权利的那种社会平等(social equality)。这种均匀所体现的是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精神,而当中的每一个参与者都会考虑到自身的长远利益:“就是要你们现在的富余补他们的不足,使他们的富余将来也可以补你们的不足,这就是均匀了。”(8:14) 要实践这种均匀,各人都要想到将来,并相信将来到自己有所缺乏时,那些曾经得到帮助的人会有相同的行动回应。于是,一个紧密的社群关系是必须的,当中各人有共同的信念和互助互爱的实践。虽然保罗在这里没有进一步解释,不过读者可从实践均匀的条件中想到背后必须有“基督身体”这个社群神学作为基础(林前12:12–27)。正正因为各人都是一个身体内的肢体,而整个身体是否健康运作就在乎众肢体的配搭情况,于是每一个肢体都要互相珍惜,彼此尊重。不但如此,身上的肢体,我们认为不体面的,越发给它加上体面;我们不雅观的,越发装饰得雅观(林前12:23)。于是,身体内每一个成员都会顾及对方,为对方得益处着想,因为只要对方不好,身体运作不畅顺,自己到头来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从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哥林多教会绝对有必要办好供给圣徒的事,长远来说,对基督身体内每一个成员都有好处(这里隐含一个普世教会的观念)。“均匀”讲求的是整体的好处,着眼点不在个人短暂和现在的利益上。对保罗而言,这是圣经一贯的教导(8:15;出16:18)。

     

    思想:

    基督徒为何要参与奉献、捐助的事?当看到其他信徒的需要,就算不是自己教会或宗派的成员,我们是否乐意帮助他们呢?究竟“均匀”在说甚么?在今天的社会中,基督徒如何把均匀的精神实践出来?

  • 9月18日 能显出神恩典的行动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81–5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弟兄们,我们要把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惠告诉你们:2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考验的时候,仍然满有喜乐,在极度贫穷中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慷慨。3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能力,而且超过了能力来捐助,主动4再三恳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善事上有份;5并且他们所做的,不但照我们所期望的,更照神的旨意先把自己献给主,又给了我们。

     

    保罗在接着的两章经文(8–9章)转入另一个话题,谈及关于供给圣徒的事(9:1)。按保罗所言,这件事早在写信一年前已在哥林多教会里展开了(8:10–11),却迟迟未见完成。于是,保罗要藉此信提醒他们尽早办成这事:“既然有愿做的心,也当照你们所有的去办成。”(8:11) 关于这笔捐款,保罗在先前的书信中指出这是送去耶路撒冷的,并吩咐他们效法加拉太的众教会,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收入抽出若干来支持这个计划(林前16:1–4)。但是不知何故(收信人当然知道的),这件事开展了一年还未完成。是不是跟保罗被教内某些人质疑、攻击有关呢?有这个可能性,毕竟保罗在谈及捐献的事之前用了很长的篇幅为自己的个人及担当的职事作出辩护和解释,足足有7章经文。保罗为何那么紧张供给圣徒的事,非要办成不可?一个原因是,记念穷人是他一向热心在做的(加2:10)。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要藉着供给圣徒的事让身在耶路撒冷的犹太基督徒看到,外邦信徒真的宣认和顺服基督,并有神的恩典充满在他们身上(9:12–13)。徒11:28提到有位从耶路撒冷来的先知(亚迦布),藉着圣灵预告普天下将有大饥荒,而这事确实在克劳第年间(Claudius, 41–54)发生了,于是安提阿教会的门徒定意要照各人的力量捐钱,并委托保罗与巴拿巴把筹集的款项送到犹太的弟兄中间去。保罗一面努力到各处传扬基督的福音,一面把耶路撒冷的需要向弟兄姊妹分享,结果有不少教会响应这个募捐计划,当中包括哥林多、加拉太及马其顿众教会。

    保罗如何勉励哥林多信徒尽早办成这事呢?他先在8:1–5举出马其顿众教会的热心来激励他们。乐善好施应该是人的本性,不用别人的提醒也会按内里的良知和怜恤自然去做,只不过人性还有许多软弱,需要有正面的例子、榜样去激发行动。马其顿众教会便是一个相当正面、积极的例子,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考验的时候,仍然满有喜乐(8:2)。单看这方面已是相当难得,人在极大的困难中通常有的情绪反应是痛苦、忧愁和悲伤,喜乐的感受倒是有点违反人性;不单如此,马其顿信徒在极度的贫穷中还额外显出乐捐的慷慨,不是按着能力,乃是超过了能力来捐助(8:3)。这个非比寻常的举动显出甚么呢?在保罗的眼中,这个在极度贫穷中作出超过能力的捐助行动显出神的恩典临在他们身上。“神的恩典”(τὴν χάριν τοῦ θεοῦ)分别在8:1及9:14出现,形成首尾呼应的效果。在供给圣徒一事上,“神的恩典”才是焦点所在,不是人的付出、乐善好施的美德。马其顿人作出捐献的行动,主要不是证明自己有多爱心和能力,乃是显出神的恩典如何丰厚地临在他们身上,好使他们在极大的患难和考验中仍有喜乐作出超过了能力的奉献。这不是出于一时一刻的意愿,乃是再三恳求保罗的宣教队伍准许他们在供给圣徒的善事上有份(8:4)。如此异常的行动,若不是生命真实地经历过许多神的恩典,确实难以理解。“如果我们癫狂,是为神。”(6:13) 这是保罗的宣言,也是马其顿信徒的写照。神的恩典未必帮助信徒即时解决他们的问题,马其顿人仍要生活在极度的考验和贫穷中。不少弟兄姊妹在祷告中祈求神出手解救的恩典,忽略了神的恩典可通过他们在困难中作出的施予行动彰显到别人身上,而且相比起即时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更有见证能力的恩典。恩典本是抽象的,但是通过爱心施予的行动,恩典就具体化出来让人看得到、经历得到。没有行动的信心是死的;同样,没有行动的恩典只是空话。

     

    思想:

    除了定期作出什一奉献,在捐助他人的事情上我参与了多少?是按着能力,还是超过了能力?保罗没有吩咐、要求信徒作出超过自己能力的奉献,为何马其顿信徒仍要这样做?究竟恩典与捐助有何关系呢?神的恩典如何通过教会的捐助行动彰显出来?

  • 9月17日 真正的安慰和欢喜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75–16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5我们从前到了马其顿的时候,身体没有丝毫安宁,反而到处遭患难,外有纷争,内有惧怕。6但那安慰灰心之人的神藉着提多来安慰了我们;7不但藉着他来,也藉着他从你们所得的安慰,安慰了我们,因为他把你们的思念,你们的哀恸,你们对我的热忱,都告诉了我,使我更加欢喜。8即使我先前那封信使你们忧愁,后来我曾懊悔,如今却不懊悔;因为我知道,那封信使你们忧愁,不过是暂时的。9如今我欢喜,不是因你们曾忧愁,而是因忧愁导致你们的悔改。你们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凡事就不至于因我们受亏损了。10因为依着神的意思而忧愁,就生出没有懊悔的悔改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叫人死。11你看,你们依着神的意思而忧愁,这在你们当中产生了何等的殷勤、甚至辩白、甚至愤慨、甚至恐惧、甚至渴望、甚至热忱、甚至责罚。在这一切事上,你们都表明自己是无可指责的。12所以,虽然我从前写信给你们,却不是为那亏负人的,也不是为那受人亏负的,而是要在神面前把你们顾念我们的热忱表现出来。13因此,我们得了安慰。在我们所得的安慰之外,又因你们众人使提多心里畅快喜乐,我们就更加欢喜了。 14我若对提多夸奖过你们甚么,也不觉得惭愧,因为我对提多夸奖你们的话是真的,正如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也向来都是真的。15提多一想起你们众人的顺服,怎样恐惧战兢地接待他,他爱你们的心就越发热切了。16我如今欢喜,因为我在一切事上对你们有信心。

     

    昨天看到,保罗在这段经文重提过去发出那封叫人忧愁的信一事,其中一个目的是通过分享个人的担忧与欢喜,来向哥林多信徒表达自己一直以他们为念,纵使身体没有丝毫安宁,到处遭患难,内心也会因着收到他们的消息,知道他们有悔改的表现和持续地对他有热忱而得了安慰。从情感结连的角度看,这个出于真情的分享能收正面、积极的作用。此外,保罗向他们重提这件事或许还有另一个目的。6:11及7:2分别提到哥林多信徒的心肠要宽宏、开阔一点,于是读者可推测当时应有一部分人对保罗心存质疑,不太接纳他的使徒身份。究竟保罗与哥林多教会的关系是怎样的?好还是不好呢?截至现在,我们从书信中读到的印象倾向正面,保罗与哥林多信徒的关系相当良好,彼此思念对方和关心对方的情况(1:6–7;7:7)。问题是,在信中我们也读到一些叫保罗担忧和悲伤的状况—有人把神的道当商品贩卖(2:17)、有人凭外貌去判断别人和夸耀自己(5:12)、有人在态度和行为上未显出自己与神和好(5:20–21)及有人心肠狭窄(6:11–12;7:2)等等。于是,我们可估计当时的情况还是受控的,只是若那些破坏彼此信任的力量继续在信徒群体当中发酵的话,后果可以很严重。为此,保罗要当机立断作出警告和郑重的声明:“你们不要和不信的人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没有关连”及“光明与黑暗没有团契”等等(6:14–16) 表面上看,保罗说这些话是要站在他那一边的信徒与诋毁他的人划清界线:“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跟他们分别”(6:17) 然而,从他再次提及先前那封叫人忧愁的信来看,似乎又是藉此提醒当中某些人要把握机会在神面前认罪悔改。若是如此,我们就明白到为何保罗在这里重拾2:1–11的主题了。7:5–16有情感连结的作用,也有劝导人要向神懊悔的目的在里面。

    教会里面存在不同的意见、看法是相当平常的事,弟兄姊妹需要用宽阔的心互相聆听、彼此接纳。然而,当群体里面出现一些恶意中伤与批评,以致信徒之间及与牧者之间的互信出现损害,此时教会的领导人就要当机立断,凭神赋予的权柄和圣经的话语向作恶的人提出劝导和警告。我们知道,劝导和警告的行动是没有人喜欢做的,吃力不讨好。特别在今天一个追求“粉丝”和点击率的时代,我们更害怕正面用神的话语去提醒和责备人,恐怕这样做会伤害不少人的心,以致流失支持者。圣经却提醒我们,上主所爱的,他必管教(来12:5)。我们很多时候都想在人前做一个温柔的人,只有安慰,没有责备;做牧者的就更想在人前做一个“好好先生、好好女士”。保罗却提醒我们,真正的牧养包含劝导和管教的元素在内。管教是爱弟兄姊妹的一个表现,起初会令大家感觉难受,但最终若果能因着忧愁产生出懊悔来,真正的喜乐就会在信徒中间出现。管教是为了让人有悔改及与神和好的机会;管教引致的痛苦是短暂的,与神和好却可带来长久的安慰和喜乐。为了更真实、更长久的欢乐,我们需要正视那些破坏群体、损害互信的邪恶势力,勇敢地用真诚的分享和严厉的教导把受影响的人赢取回来。这是保罗的心愿,相信也是7:5–16这个段落所要达成的目的。要把弟兄姊妹从假教师的手中夺回来,神的仆人需要在情感上与被劝导的人结连,同时也要信心坚定地用神的话语作出提醒和警告。情感与道理双管齐下,有时称赞(7:14),有时督责(7:1–2),如此的牧养会发挥更大的功效。

     

    思想:

    保罗的安慰和欢喜从哪里来?“上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在神面前,我是一个接受管教的人吗?面对弟兄姊妹在信仰上的过失,我又会用神的话语作出劝导和提醒吗?困难在哪里?没有管教的牧养是一个怎样的牧养呢?

  • 9月16日 能产生悔改的忧愁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75–16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5我们从前到了马其顿的时候,身体没有丝毫安宁,反而到处遭患难,外有纷争,内有惧怕。6但那安慰灰心之人的神藉着提多来安慰了我们;7不但藉着他来,也藉着他从你们所得的安慰,安慰了我们,因为他把你们的思念,你们的哀恸,你们对我的热忱,都告诉了我,使我更加欢喜。8即使我先前那封信使你们忧愁,后来我曾懊悔,如今却不懊悔;因为我知道,那封信使你们忧愁,不过是暂时的。9如今我欢喜,不是因你们曾忧愁,而是因忧愁导致你们的悔改。你们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凡事就不至于因我们受亏损了。10因为依着神的意思而忧愁,就生出没有懊悔的悔改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叫人死。11你看,你们依着神的意思而忧愁,这在你们当中产生了何等的殷勤、甚至辩白、甚至愤慨、甚至恐惧、甚至渴望、甚至热忱、甚至责罚。在这一切事上,你们都表明自己是无可指责的。12所以,虽然我从前写信给你们,却不是为那亏负人的,也不是为那受人亏负的,而是要在神面前把你们顾念我们的热忱表现出来。13因此,我们得了安慰。在我们所得的安慰之外,又因你们众人使提多心里畅快喜乐,我们就更加欢喜了。 14我若对提多夸奖过你们甚么,也不觉得惭愧,因为我对提多夸奖你们的话是真的,正如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也向来都是真的。15提多一想起你们众人的顺服,怎样恐惧战兢地接待他,他爱你们的心就越发热切了。16我如今欢喜,因为我在一切事上对你们有信心。

     

    昨天提到情感的结连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以很大,于是要挽回一些在信仰中走差路的人,就需要帮助他们将情感和思想转移回到耶稣基督身上,而尝试作出挽回的人也需要跟这些人在情感上建立起或重新启动已有的连结。林后7:5–16某程度发挥着这个作用。保罗在这里重提先前向哥林多信徒发出的一封信,关于这一封叫人流泪、痛苦的信早在2:1–11已提到,现在保罗重拾这个话题。为什么在这里又要再提一次这个叫人不太愉快的经验呢?其中一个原因正是要藉着这个事件让哥林多信徒知道并感受得到,保罗的心一直以他们为念。纵使到处遭遇患难,外有纷争,内有惧怕,保罗与他的宣教团队都会因听到哥林多教会的消息而感到安慰和欢喜(7:7)。保罗一直把哥林多信徒的灵命与生活状况放在心上,于是,当他知道教会中有人做了亏负人的事(7:12),就立刻写信给他们。究竟那个人做了些甚么亏负人的事?亏负了谁呢?保罗在信中只字未提,其实也不需要具体指出,因为收信人与当事人必定知道实情。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推断,这个人应做了一些相当冒犯保罗与他的宣教团队的事,并且已影响到教会里的一部份人,以致保罗要向他们发出一封相当严厉、叫人哀恸和忧愁的信。保罗在发出这一封信后也曾经后悔过—“I did regret it”(7:8)。

    不过,保罗说他如今却不后悔了,因为看到那一封叫人流泪、痛苦的信可在他们中间产生正面的作用:“如今我欢喜,不是因你们曾忧愁,而是因忧愁导致你们的悔改。”(7:9) 对保罗而言,真正令他感到安慰和欢乐的事是看到弟兄姊妹有悔改的意愿和行动。有甚么开心得过见到人悔改呢?耶稣曾说过三个比喻—迷羊的比喻(路15:1–7)、失钱的比喻(路15:8–10)及浪子的比喻(路15:11–32),都是要向门徒指出:没有甚么比看到一个罪人悔改更使他欢喜—“我要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路15:7) 保罗同样有主耶稣的心肠,也会为到弟兄姊妹因忧愁产生出悔改而欢喜。除了信心之外,悔改是信仰里面另一个重要的元素。从人的角度说,神的拯救都是从悔改而来的:“因为依着神的意思而忧愁,就生出没有懊悔的悔改来,以致得救。”(7:10) 于是,一个人“得救”是有一些外在的彰显可让人看出来,包括相信耶稣、为罪忧愁,以及真诚悔改。悔改本身就有外在的行动配合,不纯粹是一个意愿上的转向。与世俗的忧愁不同,按着神的意思忧愁是会在信徒身上产生何等的殷勤、辩白、愤慨、恐惧、渴望、热忱和责罚出来,好叫他们在这一切事上都表明自己是无可指责的(7:11)。悔改是有意愿上的转向和行动上的配合的,当哥林多信徒收到那一封叫人忧愁的信后表现出悔改的态度,那就表明神的拯救仍在他们身上发生作用,同时也表明他们对保罗的热忱并没有冷却下来(7:12)。于是,那一封流泪、痛苦的信与其说是为了那亏负人和那受亏负的人而写,倒不如说是一个让他们藉着悔改行动证明自己的心仍向着神和保罗的机会吧!

    保罗在这段经文再次向收信人表明,他的心一直是以他们为念的,他最想看到、叫他最感到安慰和欢喜的事就是哥林多人对上主仍有信心及对保罗的宣教团队仍有热情,而信心和热情正好在他们的忧愁、悔改表明出来。因此,保罗与他的宣教团队得了安慰(7:13)。这一段经文充满情感的表达和用词—安宁、惧怕、灰心、安慰、哀恸、忧愁、懊悔、愤慨及欢喜等等,看信件的人很容易被保罗的话感动和结连起来。保罗用父亲的口吻跟他们说话(6:13),当然有严厉的一面,不过严厉的背后是为了他们能得到神的拯救。为此,保罗也曾后悔、忧愁,不过最终也从他们的悔改行动上得到安慰与欢喜。这种苦口婆心的劝导,在挽回人心的事情上起着重要的情感结连作用。劝导不是单凭讲道理就可以成就的事。

     

    思想:

    我对神有敬畏的心吗?敬畏如何从一个人的忧愁、悔改表达出来?怎样才算是真诚的悔改?我最近一次在神面前作出真诚的悔改是何时呢?为了什么原故?

  • 9月15日 不要与不信的人同负一轭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611–7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6

    11哥林多人哪,我们对你们,口是诚实的,心是宽宏的。12你们的狭窄不是由于我们,而是由于你们自己的心肠狭窄。13你们也要照样用宽宏的心报答我;我这话正像对自己的孩子说的。14你们不要和不信的人同负一轭。义和不义有甚么相关?光明和黑暗有甚么相连?15基督和彼列有甚么相和?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么相干?16神的殿和偶像有甚么相同?因为我们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说:“我要在他们中间居住来往;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17所以主说:“你们务要从他们中间出来,跟他们分别;不要沾不洁净的东西,我就收纳你们。18我要作你们的父,你们要作我的儿女。这是全能的主说的。”

    7

    1所以,亲爱的,既然我们有这样的应许,就当洁净自己,除去身体和灵魂一切的污秽,藉着敬畏神,得以成圣。2宽宏大量地接纳我们吧!我们未曾亏负谁,未曾败坏谁,未曾占谁的便宜。3我说这话,不是要定你们的罪,我已经说过,你们常在我们心里,我们情愿与你们同生共死。4我对你们很是放心,多多夸耀你们;我满有安慰,在我们一切患难中格外喜乐。

     

    今日要思想的是弟兄姊妹相当熟悉的经文,同时亦有不少误解在当中。过去有不少牧者用这段经文教导、提醒弟兄姊妹不要跟未信者结婚,甚至拍拖也不好,因为信与不信的人不可同负一轭。究竟这节经文可否这样应用呢?它在书信里面其实在讲甚么?参考上下文的写作内容,可以肯定保罗当时并不是想着哥林多信徒的婚姻问题,如果是的话,那就非常奇怪了,因为整卷书就只有这里提及这方面。这一节经文的直接上下文都没有指向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6:11与7:2提及的是“宽宏”或“敞开的心”。究竟保罗在思想些甚么呢?

    就着这个问题,学者同样有许多讨论和猜测,毕竟只有当事人最清楚保罗在讲甚么。一个考虑是直接的上下文。在6:13中,保罗以属灵父亲的口吻向哥林多信徒作了一个吩咐(原文πλατύνθητε用了命令语气)—“要照样用宽宏的心报答我”。7:2也有类似的吩咐,原文用了另一动词表达(χωρήσατε)—“宽宏大量地接纳我们吧”或“开阔你们的心接纳我们吧”(新汉语) 言下之意,即是哥林多教会有人还未准备好接纳到保罗。究竟有多少人仍然“心肠狭窄”(更贴切原文是“受制于情感”,6:12)?相信有一部份人(如果只是一、两个人,保罗大概可用类似2:2的表达—“那人”或“那些人”),其数量未足以动摇哥林多教会与保罗建立起的良好关系(1:7;1:11–15;2:5–11;3:1–3;5:11–12)。即是说,教会中已有一部份人倾向接受那些攻击保罗的人的说法,于是,保罗用“哥林多人哪”这个整体性用词吩咐他们,或许也要藉此在教会中加强一种互相接纳的气氛,以大多数人对保罗的接纳去感染、赢取那些异见份子。从7:2可以看到,当时在教会中的确有人怀疑保罗与他的团队存着不良的动机到处去传道,以致亏负人、败坏人和占人便宜。对保罗而言,这些质疑与毁谤虽算不得甚么,但始终会妨碍人聆听和接受基督的福音,于是要作出澄清。在上文,保罗一直为自己是神的仆人作出不同的澄清,到这里转用一个属灵父亲的态度,直接吩咐收信人要宽宏大量,看事物不要受制于自己的情感。

    当争执在一个群体中出现的时候,理性分折是重要的,只是人较多时间受情感影响,到一个程度可以连眼目都被蒙蔽起来,看不到事实的真相。情感的结连往往比客观的分析更影响到一个人的判断,于是当一个人或一群人在某种情感中“立场先行”,就很难有敞开的心去聆听不同的声音和接受不同看事物的角度。当情感结连得相当坚固时,一个打破缺口的办法就是把情感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于是,保罗用属灵父亲的身份吩咐他们,要用敞开的心聆听他以下的一段话,“信与不信不可同负一轭”就在这个场景里出来了。

    从这个角度看,6:14–18的作用正是要把哥林多信徒(特别是那些对保罗有意见的人)的思想与情感连结回到耶稣基督身上去,大前提是“不要和不信的人同负一轭”:义的和不义的没有关连、光明与黑暗没有团契、基督与彼列不能相和、神的殿与偶像根本不同。既是如此,收信人就要在“站在哪一边”的问题上作出终极的抉择,而保罗的话已暗示和明示他们,若是神的子民就自然会“从他们中间出来”(影射那些不信神与保罗的人),分别为圣。此处,“分别为圣”是指向关系上,多于道德上的含意。除去身体和灵魂一切的污秽后,人的心灵就有更大的空间去聆听神的话语和接受保罗的为人与教导,跟着在敬畏神之下与保罗和他的宣教团队修复关系(7:1–4)。假如分析无错,“信与不信不可同负一轭”讲的就是这些。至于可否把这一段经文作出引伸应用到婚姻的问题上呢?这是有空间可以讨论的。

     

    思想:

    情感对一个人的思想影响可以有多大?当争执在信徒中间出现,互不相让,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此时可怎样帮助大家的思想与情感连结回到耶稣基督的身上去呢?

  • 9月14日 不白白领受神的恩典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61–10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我们与神同工的也劝你们,不可白受他的恩典;2因为他说:“在悦纳的时候,我应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帮助了你。”看哪,现在正是悦纳的时候!看哪,现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3我们不在任何事上妨碍任何人,免得这使命被人毁谤;4反倒在各样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就如在持久的忍耐、患难、困苦、灾难、5鞭打、监禁、动乱、劳碌、失眠、饥饿、6廉洁、知识、坚忍、恩慈、圣灵的感化、无伪的爱心、7真实的言语、神的大能、藉着仁义的兵器在左在右、8荣誉或羞辱、恶名或美名。我们似乎是诱惑人的,却是诚实的;9似乎不为人所知,却是人所共知;似乎是死了,却是活着;似乎受惩罚,却没有被处死;10似乎忧愁,却常有喜乐;似乎贫穷,却使许多人富足;似乎一无所有,却样样都有。

     

    保罗在以上一段颇长的经文中(2:14–5:21)已为自己的事奉作出一个神学论述,指出新约的职事是大有荣光和盼望的,纵使参与在这职事上的人常常经历挫折、困苦和患难,同时又要面对别人怀有敌意的质疑、中伤和指责。作基督的特使是充满挑战的,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和浪漫,要坚持走下去,竭力完成神所托付的责任,事奉者需要有同行者支持和信任外,思想上也要清楚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一件怎样的事情—神究竟要通过我们达成甚么?他有甚么计划、意图和期望?人有甚么支援和帮助呢?结果将会如何?当事奉者开始思想这些问题时,神学论述就发挥作用,它帮助我们完整地思考各个与福音相关的问题,并尝试提供有圣经根据和融贯一致的回答。每个事奉者、传讲神话语的人都需有一个扎实的神学论述或理解,好让自己每时每刻定睛在三一神身上,只要认定一切都是出于神,任遭何事都不必惊怕了。

    虽然信心坚定,知道一切都是出于神,保罗也需要为自己的行程、遭遇、诚信和资格作出辩护,好使他这个人不会成为别人与神和好的一个拦阻。“我们不在任何事上妨碍任何人,免得这使命(或职事)被人毁谤!”(6:3) 不错,既然一切都是出于神,就没有甚么事情可以拦阻神的工作。“若是这些人闭口不说,石头也要呼叫起来。”(路19:40) 然而,神也乐于让人参与事奉,为他作一点事。“一切出于神”和“我们与神同工”(6:1)两者是没有冲突的。为此,教会里面流行一种说法,指出“百分百是神的恩典,百分百是人的作为。”在笔者看来,这个说法虽然肯定了人与神同工的一面,却在“百分百”上把人的作为、贡献过份夸大,以致听起来人与神在拯救一事上平分秋色。对保罗而言,一切都是出于恩典,人与神同工是恩典,人有甚么作为也是出于恩典、为了回报恩典而己:“我们与神同工的也劝你们,不可白受他的恩典。”(6:1) 究竟收信人领受了神甚么恩惠呢?保罗在6:2引用赛49:8进一步指出,“在悦纳的时候,我(神)应允了你;在拯救的日子,我帮助了你。”当我们翻阅以赛亚书49章,就知道神在那里向他的仆人以色列作出应许,说要保护他(他们),还要藉着他(他们)施行救恩,作万邦之光。然而神的仆人怎样看自己呢?在神面前,他说:“我劳碌是徒然,我尽力是虚无虚空。耶和华诚然以公平待我,我的赏赐在我的神那里。”(赛49:4) 可见,一切是出于神的恩典,没有所谓‘百分百人的作为’。在神的恩典里,人在他的拯救行动上有参与的机会,但是无论人作出多少努力都好,若不是有神的恩待,人的劳碌都是虚无虚空的。为了不白白领受神的恩典,人需要为神做一点事情,但不是人的手脚停了下来,神的拯救计划就受到阻碍、破坏。神的作为与人的作为是处于不同水平的。

    为了回报神的恩典,保罗除了尽努力剔除任何绊脚石外,也在各样的事上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仆人(servant)。保罗在上文用了不少笔墨为自己的事奉、品格作出辩护,都是一种表明的方式。这里,保罗一口气罗列出不同的名词,来表明自己在哪里显出是神的仆人,有些同苦楚有关(患难、困苦、灾难、鞭打、监禁、动乱、劳碌、失眠和饥饿),有些同生命素质有关(廉洁、坚忍、恩慈、圣灵的感化或在圣灵里、无伪的爱心和真实的言语),有些则同事奉的能力与果效有关(神的大能、仁义的兵器、荣誉或羞辱、恶名或美名)。保罗认为这一切足以表明他是神的仆人,并且是人人知道的,无须逐一解释。总之,一切不要凭外貌看事情:“似乎不为人所知,却是人所共知;似乎是死了,却是活着;似乎受惩罚,却没有被处死;似乎忧愁,却常有喜乐;似乎贫穷,却使许多人富足;似乎一无所有,却样样都有。”(6:9–10) 究竟谁是神的仆人?是保罗?还是那些推荐自己、凭外貌夸口的人呢?保罗在这里用自己的“往绩”让哥林多信徒看清楚,也间接地挑战那些质疑他的人拿同样的“履历”出来,互相较量一下。

     

    思想:

    神乐意让他的儿女们与他同工,我愿意为主摆上自己吗?为了耶稣基督的福音,我可以怎样避免做出妨碍人的事?我在哪些方面上可表明自己是神的用人呢?关于新约的职事,我有一个清晰的神学论述吗?

  • 9月13日 劝人与神和好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516–21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6所以,从今以后,我们不再按照人的看法来认识人,纵使我们曾经按照人的看法认识基督,如今却不再这样认识他了。17所以,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18一切都是出于神;他藉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又将劝人与他和好的使命赐给我们。19这就是:神在基督里使世人与自己和好,不将他们的过犯归到他们身上,并且将这和好的信息托付了我们。20所以,我们作基督的特使,就好像神藉我们劝你们一般。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神和好吧!21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使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

     

    昨天我们看到,保罗认为自己有责任劝导哥林多信徒,是基于两个原因/推动力,一个是知道主是可畏的,各人必须站在基督审判台前受审,另一个是受到基督的爱激励,知道主耶稣为众人死而复活。两个原因/推动力都同时发生作用,爱与审判可以在基督里共存。然而,究竟保罗要劝导他们些甚么呢?作为基督的仆人、新约的执事,究竟最重要的劝导是甚么?目的又是甚么?今天所读的经文给我们一个答案。

    保罗在5:16同样以“所以”(ὥστε)开始,表示跟着的话是从上文引伸出来的。上文是一个基础(即活着的人要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下文则指出这个基础/事实对人的思想与行动有何具体的含意—不再按着人的看法来认识人和基督。按着人的看法有何问题呢?或者如此问,怎样的“人的看法”才算是有问题?明显地,保罗这个劝导是针对那些凭外貌夸耀自己,又以此去批评身边人(包括保罗)的人(5:12)。有圣经学者指出,这些凭外貌看人的态度很有可能受到当时希腊的竞争文化与荣辱观念影响,以口才、金钱和征服力去评估一个人在社会上有多少价值和荣誉。在这些人看来,保罗为人软弱无能、言语粗俗(10:10),与那些自视为超级使徒的比较起来相差甚远,那里有资格去劝导、提醒他们呢?保罗在这里从最根本的地方指出他们的错误,因为,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或新的创造(καινὴ κτίσις/new creation,5:17)。

    在新约圣经中,这是一节相当重要的经文,指出新的创造通过基督的死而复活已在信徒身上发生作用了。新的创造并不是纯粹属于将来的事。此处,保罗用这个基本事实去纠正那种凭外貌看人的态度,指出在基督里的人已不可能再用过去的方式或世俗的价值去彼此评估、互相比较。“旧事已过,一切都变成新的了。”既是新造的人,就只能用新创造的观点去看一切事物,正如今天已进入全球化互联网的时代,就不可能再用过去资讯科技较为局限的视角去看问题一样。在保罗的眼中,新的创造已经启始,并且在信徒的生命中产生作用了,于是,哥林多信徒实在不应再用世俗的观点和人间的看法去认识人和基督。言下之意,那些仍旧凭外貌看事物的人,实在好应该反省一下自己与基督的关系,想想新的创造是否经已在自己身上启动,若不是,那就要尽快与基督和好了。

    于是,经文的下半部份就说到与神和好(reconciliation)这一方面。在书信中,保罗对哥林多信徒作出多方面的劝导,但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劝导他们与神和好:“我们替基督求你们,与神和好吧!”(5:20) 作基督的特使,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劝导人与神和好,一切的教导、提醒和责备都必须以此为大前提、最高的目的。截至现时为止,我们从书信的内容及保罗的态度可以看出,哥林多大部份信徒同神与保罗的关系相当良好,于是当保罗替基督求“你们与神和好”时,实质上是指到那些攻击他的人,虽然文字上用了笼统的表达,读者却一眼可以看出来。劝导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与神和好,只有和好才有新的开始,才能在新创造的基础和观点下重新认识各人和修补裂痕,从而在基督的爱中建立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与神和好、成为新造的人、用新创造的观点看事物,以及重新与人与神建立爱的关系,这一切都是耶稣基督为世人成就的事,是他死而复活所带来的巨大转变。

    最后有一个问题值得思想。5:10提到众人必须站在基督审判台前受审,5:21却指出神藉着耶稣基督的代赎使我们在他里面成为神的义。究竟两节经文该如何协调起来?如果靠着基督,人的罪已被神赦免了(称义),那么到将来究竟还有甚么好审呢?如果到将来还是要按各人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那么耶稣基督又如何替我们承担一切的罪债?两节经文看来彼此有冲突,但在保罗的教导里,似乎两者都要同时兼顾。作基督的特使,一方面要向人传扬那叫人称义的福音(3:9,5:21),另一方面也要劝导人弃恶行善、与神和好。称义与审判的信息同样重要,当两者同时并存时就构成一个张力和含糊性。究竟将来的审判如何?到那日,主耶稣会否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呢?正因有了这个不确定性,今天我们就要把握机会与神和好,弃恶行善了。称义若没有了审判就变成廉价的恩典,审判若没有了称义就变成一个极大的咒诅,到将来没有一个人可以得救。称义是得救的保证,审判却叫人不因为有保证而放任生活。称义与审判需要同时并存,劝导的职事才能发挥作用。在“与神和好”这个大前提下,称义与审判各自有它们的重点。

     

    思想:

    今日的人通常用甚么准则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与荣誉?我经常按照人的看法来认识人吗?何谓“新的创造”?用新创造的观点看事物有何不同?我是否确信自己在基督里已是新造的人?在“与神和好”一事上,我可以为主做些甚么?称义与审判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 9月12日 劝导人的责任与动力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511–15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1既然我们知道主是可畏的,就劝导人;但是神是认识我们的,我盼望你们的良心也认识我们。12我们不是向你们再推荐自己,而是要让你们有夸耀我们的机会,使你们好面对那凭外貌、不凭内心夸耀的人。13如果我们癫狂,是为神;如果我们清醒,是为你们。14原来基督的爱激励我们;因我们这样断定,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15并且他替众人死,是叫那些活着的人不再为自己活,乃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

     

    这里,保罗为自己在2:14–5:10作出总结,原文以“所以”(οὖν)开始。先前我们看过,保罗在4:1–6已作出一个小结,这里是第二次,话题返回推荐自己上面(3:1;5:12)。在总结中,保罗通常会就着上文所说的东西作出实践性的教导和提醒,同时也会引入下文将要讨论的新主题。在今天所读的经文中,我们看到上半部份的说话是5:10的延伸,而下半部份则带出主导下文讨论的一个主题—“基督的爱”。

    基于众人必须站在基督审判台前受审,保罗就知道自己有责任去提醒和劝导人:“既然我们知道主是可畏的,就劝导人。”(5:11) 这里特别提到“主是可畏的”,为什么?因为耶稣基督将有一天再来审判众人。“可畏”是从知道有审判这个客观事实而来的感受,故此,若我们内心对主没这个感受,那就表示我们根本不相信他是一个审判者(he is the Judge)。基督徒很多时忽略了这一点,以为耶稣是我们的弟兄、朋友,就可以随自己的心意和性情去行。耶稣是我的知心友,耶稣明白我的感受,耶稣体谅及支持我所做的一切,于是,在耶稣这个同行者面前,我只需要做回我自己便可,“做回你自己”(to be yourself)就成为许多弟兄姊妹的座右铭、口头禅。问题是,耶稣基督也是审判众人的主,每个人(包括基督徒与非基督徒)都要在他面前为自己做过的事接受审判,“做回自己”到最后未必有好的下场。既知道审判并不是儿戏的事,保罗就知道自己有责任对弟兄姊妹作出劝勉、提醒和警告。当传道者已述说清楚神的要求,那么弟兄姊妹做错事得罪神的责任就不在自己了:“所以我今日向你们作证,你们中间无论何人死亡,罪不在我。因为神一切的旨意,我并没有退缩不传给你们的。”(徒20:26–27) 可见,传道者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用神的话语去提醒和劝导人,以致他们在将来能面对基督的审判。劝导是基于知道“主是可畏的”这个事实,对弟兄姊妹的问题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向他们说安慰、动听的话语,最终不单害了自己,也害了身边的弟兄姊妹。

    为了劝导人,保罗甚至做出在外人看来相当“癫狂”/“疯狂”的事(5:13)。究竟我们应如何理解这里所讲的“癫狂”/“疯狂”呢?学者又有许多不同的揣测、解释。在原文,“我们癫狂”(ἐξέστημεν)与“我们清醒”(σωφρονοῦμεν)两个动词互相对立,而“清醒”则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是健全和正确的。于是,当保罗说他们为了神“癫狂/疯狂”时,相信是指向上文提出各样关于新约更有荣光的事情,包括:基督是神的像、信徒在圣灵里变成与主一样的形像、传道者受苦能显明耶稣的生命、将来要面对基督的审判和得到那从天上来的居所等等。这些说法或许过于高超,以致有人批评保罗思想上出了问题。当非斯都在场聆听保罗的申诉时,也忍不住大声说:“保罗,你疯了!你的学问太大,反使你疯了!”(徒26:24) 保罗当时说了甚么,以致非斯都有这么大的反应呢?其实只不过是说了自己在大马士革遇见复活的耶稣罢了(徒26:12–18)。对一些思想接受不了或心眼已被世界弄瞎的人(林后4:4),基督的事件与福音是可以很‘疯狂’的。然而,为了神和弟兄姊妹,无论在人眼中有多疯狂都好,传道者也要诚实认真地把完整的福音照直说出来,一点也不保留。保罗强调,他和他的宣教团队做事一向如此,这是神知道的。哥林多信徒凭良心也应该知道他们的一言一行,无非是出于神和为了神(5:11)。保罗根本没有需要向他们推荐自己,他之所以要为自己作出辩护,其实是给他们机会因保罗而夸口,好让他们可以面对那些只凭外貌、不凭内心夸口的人(5:12)。

    接着,保罗在经文的下半部份提出“基督的爱”,这是激励他们去教导、劝导人的另一个动力所在。上文提到可畏的感觉也是一种推动力,只是比较消极一点(因为要面对审判的主,故此要作出劝导)。5:14提到原来是基督的爱激励他们,这种动力就来得正面得多。基督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保罗毫不犹疑地指出,这是一种为他者而舍弃自己的爱:“一人既替众人死,众人就都死了。”我们知道,第一个死是指到耶稣在肉身上的死亡,而第二个死则是属灵上的死,表达与基督联合的人已向罪死的事实(罗6:2)。为此,跟随基督的人应当为替他们死而复活的主活,而其中一个表现正是在信徒群体中作出提醒和劝导。劝导是爱人的一个表现,不过被劝导的人不一定欢喜接受。提醒人、劝导人是吃力不讨好的行动,不过为了主的缘故,传道者需要有为他者而舍弃自己的精神。

     

    思想:

    保罗基于甚么理由和动力去作出劝勉和教导呢?看见弟兄姊妹有问题时,我有否信心和勇气用神的话语去劝勉他们?面对牧者或别人的劝导,我能否谦卑地聆听和接受呢?一个从不向弟兄姊妹作出提醒或劝导的传道人,表示甚么呢?

  • 9月11日 看不见的才是永远的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416–510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

    16所以,我们不丧胆。虽然我们外在的人日渐朽坏,内在的人却日日更新。17我们这短暂而轻微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18因为我们不是顾念看得见的,而是顾念看不见的;原来看得见的是暂时的,看不见的才是永远的。 

    5

    1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这地上的帐篷若拆毁了,我们将有神所造的居所,不是人手所造的,而是在天上永存的。2我们在这帐篷里叹息,渴望得到那从天上来的居所,好像穿上衣服;3倘若脱下也不至于赤身了。4其实,我们在这帐篷里的人劳苦叹息,并不是愿意脱下地上的帐篷,而是愿意穿上天上的居所,好使这必死的被生命吞灭了。5那为我们安排这事的是神,他赐给我们圣灵作凭据。6所以,我们总是勇敢的,并且知道,只要我们住在这身体内就是离开了主。7因为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8我们勇敢,更情愿离开身体,与主同住。9所以,无论是住在身内或住在身外,我们都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10因为我们众人必须站在基督审判台前受审,为使各人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

     

    有宝贝放在瓦器里,任遭何事都不必惊怕。在昨天,我们看到保罗之所以能够在逆境中正面和积极地面对各样的挑战和困难,皆因他相信神的大能,这个大能先彰显在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的事件中,然后再在信徒的生命转变上得到引证和肯定。基于这个原因,保罗看出苦难是神向世人施行拯救的一个前置事件,即使他要死去也是为了其他人得生命,好显明耶稣的生命也在他们身上运作。就是这一个信念使保罗处身在各样的危难中也不丧胆。假如保罗的话停在这里,这个为主受苦的信念就只是针对他者得益处来说─—我的受苦、死亡叫他人得生命。可是,死亡对我而言有甚么益处呢?我死了以后接着又如何?今天所读的一段经文正是回答这个问题。

    保罗在这段经文里用了多个对比,藉此显明他死后将要去的地方好得无比,死亡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益处。相比起将来要成就那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我们在此生所经验到的苦楚都是短暂而轻微的(4:17),地上的帐篷、房子(学者普遍相信这是“身体”的一个隐喻,作用与4:7的“瓦器”相同)若被拆毁了,我们将有永远存在天上的居所(即复活的身体),不是人手所造的,乃是由神亲自建成(5:1)。于是,死亡只是一个出口(exit),让人从此世的这一边厢通往来生更长久和荣耀的那一边厢。当我们有了这一个视野(学者称之为“终末的观点”[eschatological perspective]),外在的人虽然日渐朽坏,内在的人却日日更新,而这个更新反过来亦叫我们确信将来的事必定成就,因这是圣灵在我们里面工作的一个凭据(5:5)。在肉身上,外在的困境会叫我们伤心、失意、叹息和绝望;在圣灵里,我们整个人却是带着充足的信心和勇气去渡过每一天—“所以,我们不丧胆”(4:16)、“所以,我们总是勇敢的。”(5:6) 对保罗而言,这是圣灵在我们必死的人身上工作的一个凭据。有了神的应许和圣灵的凭据,我们就渴望得到那从天上来的居所,永远与主同住(5:2–4,8)。这不是说现在的所有事物都要全磐被否定,保罗在这里不是向信徒推介某种二元对立的思想:灵魂好,身体不好;天国好,世界不好;来生好,此生不好;看不见的好,看见的却不好。现实有不少东西都是好的,值得追求(譬如真实的爱、手足情谊),只是相对于那将要为信徒成就的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现在所有的荣辱得失就不足介意了。

     

    当然,基督徒也要知道将来终有一天,众人必须站在基督审判台前受审(5:10);将来有一个荣耀的居所/复活的身体等候着我们,但必须先通过基督的审判才可入住/穿上。3:9提到称义的事奉,此处也指出各人要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弟兄姊妹请留心,称义不是省却审判这一重要的环节,个人决志更不是让人直接过关的一个通行证,主耶稣曾向跟随他的人发出警告,不是每一个称呼他‘主啊,主啊’的人都能进天国,惟有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太7:21)。是以,当我们渴望得到那天上来的居所,又知道各人要按着本身所行的在基督面前受审,保罗就劝勉我们立志在此生中要得主的喜悦(5:9)。基督徒的目光不仅仅放在此世上,在基督的启示和圣灵的光照下,基督徒能预先知道有关将来的事情与安排。这个终末的观点让我们在此生中有力量和勇气去面对一切,同时也叫我们存着敬畏的心在主面前敬虔度日。的确,在人看来,保罗的说话和教导实在高超得很,相信没有几个人能效法得了,正正因为普通人做不来,我们才需要凭着圣灵去看见、相信和实践这一切。

     

    思想:

    为主受苦、死亡对他者和对我自己究竟有何意义?知道神为子民在将来安排的一切,对今天活着的我们又有何用?在许多困难和挑战面前,我是否立了志向要得主的喜悦呢?究竟主耶稣喜悦甚么?

  • 9月10日 宝贝放在瓦器里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47–15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7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为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8我们处处受困,却不被捆住;内心困扰,却没有绝望;9遭受迫害,却不被撇弃;击倒在地,却不致灭亡。10我们身上常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在我们身上显明。11因为我们这活着的人常为耶稣被置于死地,使耶稣的生命在我们这必死的人身上显明出来。12这样看来,死是在我们身上运作,生却在你们身上运作。13但我们既然有从同一位灵而来的信心,正如经上记着:“我信,故我说话”,我们也信,所以也说话;14因为知道,那使主耶稣复活的也必使我们与耶稣一同复活,并且使我们与你们一起站在他面前。15凡事都是为了你们,好使恩惠既藉着更多的人而加增,感恩也格外显多,好归荣耀给神。

     

    延续上文的讨论(原文4:7以连接词δὲ开始,可理解作“但是”或“所以”),保罗在这里肯定基督荣耀的福音能帮助信徒面对人生各种的挑战和危难。这里,保罗用了另一个类比去突显福音和传道者的亲密关系与强烈对照:“我们有这宝贝放在瓦器里”。“瓦器”是不值钱的容器,用普通的材料(黏土)制成,藉以预表人的脆弱、廉价及可被取代性。假如上文使读者想起人本有神的形像,此处则使人联想到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如此创世记1至2章便是林后4:6–7的背景。从这个类比可以看出,保罗深深明白到人本来是很普通的器皿而已,只是出于神的怜悯,这个器皿才变得贵重,可用来彰显神的荣耀与权能。罗9:22提到另外有些器皿却是用来显明神的忿怒,并且是预备遭毁灭的。无论如何,人只不过是脆弱、普通的器皿而已,可以随时被神使用,也可以随时被更换、取代。既是如此,一个人在神及其他人面前还可以夸耀自己些甚么呢?可见,保罗是用“瓦器”去驳斥那些质疑他有甚么资格当使徒的人,意思大概是:“是的,我只是一个脆弱、普通得很的人,根本不配去事奉荣耀的神,莫说要成为耶稣基督的使徒。然而,你们也好不过我多少啊!”

    那么脆弱、普通的器皿又怎可以彰显到神的荣耀与权能呢?答案就在“宝贝”上面。就着“宝贝”类比甚么的问题,学者有许多的意见和讨论。按照上文下理去看,“宝贝”应该同神的大能有关—宝贝的作用是要显明这莫大的能力是出于神,不是出于我们(4:7下)。“出于神”这个主题在上文重复出现(2:17;3:5),显示这是保罗回应质询的重点所在。保罗强调,他与他的宣教团队之所以能够到处去传讲基督荣耀的福音,并在各地的信徒身上看到有美好的果效,一切都是出于神的怜悯与权能。如此,“宝贝”应该是指到“耶稣基督的福音”,而福音的指向是叫人相信和接受那位叫人称义和得自由的主,至于主就是那灵(3:17)。在这个复杂的论述里面,读者可意会到“宝贝”更像是一个包裹、套餐,不纯粹是指到某一件东西。“福音”所包含的东西是非常丰富的,保罗在上文特别提到人有了圣灵以后能变成与主一样的形像(3:18),下文则进一步指出与基督联合的人不单在形像上与主相似(譬如不行诡诈),就是生活的体验上也与主一样。与主联合之后,人的生命可以散发出基督那死亡与复活的香气(2:14)。

    凭着神的大能(叫人从死里复活,生命得自由与改变),一个人即使怎样软弱无能都好,也能够抵住一切的风浪,迎难而上:“我们处处受困,却不被捆住;内心困扰,却没有绝望;遭受迫害,却不被撇弃;击倒在地,却不致灭亡。”(4:8–9) 不单如此,与主联合之后,人的苦难也可发挥出拯救、叫人得生命的力量:“我们身上带着耶稣的死,使耶稣的生也在我们身上显明。因为我们这活着的人常为耶稣被置于死地,使耶稣的生命在我们这必死的人身上显明出来。”(4:10–11) 在人看来,苦难并无任何正面、积极的意义,它的出现纯粹是为了拆毁生命,叫人内心困扰,把人击倒在地。然而在耶稣基督的身上,属主的人却看出苦难乃复活、成就救恩的一个前提。基督愿意忍受苦难,目的是为了拯救世界,叫人在他里面得到自由和丰盛的生命,是以,基督徒为主的缘故遭受各样的苦难和逼害,最终也会为其他人的生命带来益处,至少可用类似的经验去安慰人、坚固弟兄姊妹(1:4–7)。单纯地受苦是没有正面意义的,基督徒不必主动寻找苦难的经验,然而,为着主的缘故,苦难的经验却可因着神的大能变成造就人、建立人的事情。“凡事都是为了你们,好使恩惠既藉着更多的人而增加,感恩也格外显多,好归荣耀给神。”(4:15) 瓦器最终的作用是为了让人看到宝贝有多珍贵美丽,当瓦器的装饰掩盖了宝贝本身的光芒,那就是本末倒置、反客为主了。

    保罗相信这一切,所以也如此向人说话(4:13)。没错,以上所讲的一切要诉诸信仰去肯定,也只能够凭信心去接受。唯独信心(sola fide)!传道者受苦是为了听道的人得益处,这句话对没有信仰的人是很难消化和理解的。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这个事件,本身就需要用信心去接受,没有客观证据可完全证实得到。虽然如此,“信仰”(faith)还是有一定的客观性,可诉诸信仰群体的引证。对保罗而言,他的信仰与哥林多信徒的信仰,精神上是一样的(原文“having the same spirt of faith”也可解作“有从同一位灵而来的信心”)。于是,保罗以上所讲的一切,应该是他们可以明白、肯定和接受的。同感一灵是信仰的基础,也是使徒用以判断真伪的一个准绳。保罗与哥林多信徒的共同信仰,是他为自己作出辩护的一个有力、客观的根据。

     

    思想:

    基督徒在遇上苦难时需要有一个神学论述来帮助自己去面对,保罗在这段经文里提出了甚么提醒与教导呢?“宝贝放在瓦器里”是一个怎样的神学见解,当中告诉我们甚么关于神、福音及信仰的事情呢?在苦难中,我是否有同样的信心?

  • 9月9日 基督本是神的形像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41–6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所以,既然我们蒙怜悯受了这事奉的责任,就不丧胆,2反而把那些暗昧可耻的事弃绝了,不行诡诈,不曲解神的道,只将真理显扬出来,好在神面前把自己推荐给各人的良心。3即使我们的福音被遮蔽,那只是对灭亡的人遮蔽。4这些不信的人被这世界的神明弄瞎了心眼,使他们看不见基督荣耀的福音。基督本是神的像。5我们不是传自己,而是传耶稣基督为主,并且自己因耶稣作你们的仆人。6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已经照在我们心里,使我们知道神荣耀的光显在耶稣基督的脸上。

     

    这里,保罗就他在2:14到3:18所说过的话作出一个小结,原文以“所以”或“基于这样”(διὰ τοῦτο)开始。基于所做的一切(能到处去传讲神的道及见证圣灵在信徒身上的作为)都是出于神,并深深感受到这是满有恩典和荣光的一个职事,保罗就有信心和盼望去回应各样针对他的质疑和攻击。“既然我们蒙怜悯受了这事奉的责任,就不丧胆。”(4:1) 这一句话的声明正回应了先前两个问题:“这些事谁能担当?”(2:16)、“你有没有推荐信/资格呢?”(3:1) 在保罗来看,面对这个充满荣光的职事,若不是神的怜悯和恩待,其实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或能力去胜任。既然一切出于神,并有圣灵的工作伴随着,那么担当这个荣耀职事的人就不用惧怕、胆怯了。“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抵挡我们呢?神既不顾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他,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谁能控告神所拣选的人呢?”(罗8:31–33)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作新约的执事除了不用丧胆外,生命也要变成与主一样的形像,好把主的荣光返照出来(3:18)。保罗在4:4进一步指出,基督本是神的形像(Christ, who is the image of God)。从上文下理看,“形像”(εἰκὼν)的重点应放在返照荣光之上,保罗在这里要指出的主要不是本质上的一样(即“耶稣基督本质上是神”),乃是神荣耀的光辉可在耶稣基督的身上彰显出来(4:6),正如一个人看到钱币上皇帝的像,就知道他是谁及为人如何。好的皇帝就被人称赞、拥戴,恶的就被人责备、唾弃。学者指出,保罗此处想到的是创世记一章的经文,因为4:6特别提到“那吩咐光从黑暗里照出来的神”。当神创造人类的时候,按圣经的记载,他是照着自己的形像、样式造男造女(创1:26–27)。在神的创造旨意里,众多受造物之中就只有人类具备神的形像,可以把神荣耀的光辉返照出来。可惜因着人犯罪堕落的缘故,神的形像在人身上破损了(至于破损程度有多大,不同的神学传统就有不同的理解),从此以后,人在自己身上再看不到神的荣光,更扭曲的是人把受造之物奉为神来敬拜:“这些不信的人被这世界的神明弄瞎了心眼,使他们看不见基督荣耀的福音。”(4:4) 然而,在神的怜悯与圣灵的光照下,人可以恢复及再一次在自己身上看到那失落了的神的形像,不过此刻必须通过耶稣基督这个中保:基督本是神的形像(4:4)à人在圣灵里变成了与主有同样的形像(3:18)à神的形像得以在人身上恢复过来(创1:27)。

    从这个角度看,恢复神的形像是基督福音所带出的效果,也是叫神得到荣耀的地方。单单罪得赦免不会彰显到神极大的荣耀,惟有生命改变成与主相似、有主的形像才可以。耶稣基督的福音不只是叫人在神面前称义(这是肯定的,3:9),乃是进一步把人的生命改变到可把神荣耀的光辉彰显出来,像耶稣基督一样。是以,事奉从来不是能力和资格的问题。生命能否像主一样彰显神的荣光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攻击保罗的人从根本就搞错了方向、问错了问题。

    与主有同样形像的生命是一种怎样的生命呢?这是一个相当值得深入思想的神学问题。这里,保罗提到几个方面都同做人光明磊落有关:把暗昧可耻的事弃绝、不行诡诈、不曲解神的道,只将真理显扬出来(4:2)。光明磊落、行在光明中是做人的基本态度,也是耶稣基督在世时的生活表现。耶稣基督本是神的形像,只有光明磊落、行在光明中的人才能把神荣耀的光辉返照出来。

     

    思想:

    人本有神的形像。通过这段经文,保罗怎样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有关神的形像的事情?在此世中,人在哪里可以清楚看到神的形像?跟随主的人在生命上会有甚么转变和表现?为了传讲基督的道,我有没有把暗昧可耻的事弃绝呢?

  • 9月8日 永不褪色的荣光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34–18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4我们藉着基督才对神有这样的信心。5并不是我们凭自己配做甚么事,我们之所以配做是出于神;6他使我们能配作新约的执事,不是文字上的约,而是圣灵的约;因为文字使人死,圣灵能使人活。7那用字刻在石头上属死的事奉尚且有荣光,以致以色列人因摩西脸上那逐渐褪色的荣光不能定睛看他的脸,8那属圣灵的事奉不是更有荣光吗?9若是那使人定罪的事奉有荣光,那使人称义的事奉的荣光就越发大了。10那从前有荣光的,因这更大的荣光,就算不得有荣光了;11若是那逐渐褪色的有荣光,这长存的就更有荣光了。12既然我们有这样的盼望,就大有胆量,13不像摩西将面纱蒙在脸上,使以色列人不能定睛看到那逐渐褪色的荣光的结局。14但他们的心地刚硬,直到今日诵读旧约的时候,这同样的面纱还没有揭去;因为这面纱在基督里才被废去。15然而直到今日,每逢诵读摩西书的时候,面纱还在他们心上。16但他们的心何时归向主,面纱就何时除去。17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里,哪里就有自由。18既然我们众人以揭去面纱的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了与主有同样的形像,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

     

    今天所读的是一段比较难解释的经文,其中一个困难是保罗在这里说了一些好像是离题的东西。上文一直在回应流传于教会里面某些针对他的言论或指控—反复不定、忽是忽非、虚假隐瞒和没有资格等等,为何保罗在这里突然把话题转到旧约与新约、字句与圣灵、摩西与保罗/耶稣的比较上?从上文下理及相关的用词去想,这段经文的出现看来又有着某些内在的原因和关连性—上文已提到基督的书信是用永生神的灵写在信徒的心版上(3:3),下文则指出领受了这个事奉责任的人并不丧胆(4:1),而3:4–18就不断提到圣灵/主的灵(3:6,8,17,18)、信心(3:4)、胆量(3:12)和荣光(3:7–11,13,18)。

    按笔者的理解,这段经文延续了上文关于“谁能担当”、“谁有资格”的问题,藉着进一步指出作新约的执事的性质与荣光(3:6),重申作为一个传讲神话语、与基督有同样形像的人应该把焦点、价值放在哪里。从这个角度看,这段经文不是离题,乃是在已立定的基础上(保罗是奉神旨意作耶稣基督的使徒、哥林多信徒是他的荐信)作出进一步的发挥,以突显保罗与那些指控他的人,无论在品格、态度、动机、对执事的理解及荣辱观念的看法上,都是全然不同的。藉助摩西的面纱的类比,保罗暗讽那些人之所以批评、攻击他,在于他们被利益蒙蔽(2:17)及没有圣灵在心中工作。若不是如此,他们应该像保罗一样身上有耶稣基督的形像和荣光彰显出来。

    撇开经文细节与保罗诠释方法的复杂讨论,单看经文的字面意思,读者大体上仍可看到保罗在讲甚么。保罗对自己所做的事(即“作新约的执事”,3:6)充满信心、把握与盼望,理由从来不是来自于人间的推荐或各样诉诸个人能力的条件,乃是一切单单出于神(2:17;3:5)。他们之所以配做新约的执事是出于神(3:5),而信徒在听闻福音后生命改变,成了与主有同样的形像也是神在基督和圣灵里所达成的事(3:17–18)。对保罗而言,一个人竟有机会参与和见证这个生命得自由和改变的工程,实在是非常光荣的事,不是参与者本质上有任何光荣之处,乃是从耶稣基督和他所成就的事(称义、自由与生命改变)返照出来的荣耀—“好像从镜子里返照”(3:9,17–18)。这个改变生命的职事打从摩西的时代已开始,并一直期盼着这个事奉将有一天变得更完全。旧约先知预言到,当这一天来到的时候,永生神的灵就会把他的话语写在人的心版上(耶31:33;结18:31;36:26)。旧约时代是有荣光的(暗指摩西律法在见证基督和改变人生是有功效的),只是相对于新约时代通过圣灵工作所显出来的荣光(3:8),就显得相当暗淡、逐渐褪色:“那从前是有荣光的,因这更大的荣光,就算不得有荣光了。”(3:10) 毕竟,无论先前的事奉做得有多努力、多尽忠都好(好像摩西),结果都不过是定人有罪,叫人死亡(3:9);惟有耶稣基督的福音、圣灵的事奉才叫人得到真正的自由和称义。是以,保罗对自己从神领受回来的身份和差使充满信心、胆量与盼望。一切都是出于神,这是传道者的信念;荣耀归于三一神,这是传道者的价值和目标。当神在世人面前得着荣耀,传道者也从中分享到事奉的喜乐与荣光。跟随基督的人所持有的事奉态度和荣辱观念,与那些常常推荐自己、高举自己的人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基督徒在事奉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忘记了,有份于新约的职事本来是一件很光荣的事。顺境的时候个人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逆境的时候却被现实各样的困难挤压着,叫人看不见出路之余心里还有许多咒骂和埋怨。再加上别人的批评和不欣赏,人就更容易彻底怀疑事奉的价值,并对教会的将来完全失去信心和盼望。然而,当保罗落在各样的困难与攻击中,他看到的却是那属圣灵的事奉的荣光、那使人称义的事奉的荣光,以及主耶稣基督在众圣徒身上返照出来的荣光。正是这一属灵的看见和坚持,保罗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有信心、盼望和胆量继续凭着基督传讲神的话语。

     

    思想:

    旧约的事奉与新约的事奉有甚么分别?面对别人的攻击与质疑,保罗的信心、盼望和胆量从何而来?在一般人的眼中,荣誉是从何而来的呢?对保罗而言,怎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荣光的?

  • 9月7日 你们就是我的推荐信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212–3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

    12我从前为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罗亚,主给我开了门。13那时,因为没有遇见我的弟兄提多,我心里不安,就辞别那里的人,往马其顿去了。14感谢神!他常率领我们在基督里得胜,并藉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15因为无论在得救的人或在灭亡的人当中,我们都是基督馨香之气,是献给神的。16对灭亡的人,这是死而又死的气味;对得救的人,这是生而又生的气味。这些事谁能当得起呢?17我们不像许多人,把神的道当商品贩卖,而是由于真诚,而是受命于神,在神面前凭着基督讲道。 

    3

    1难道我们又开始推荐自己吗?难道我们像某些人那样要用人的推荐信介绍给你们,或用你们的推荐信给人吗?2你们就是我们的推荐信,写在我们心里,被众人所知道、所诵读的,3而你们显明自己是基督的书信,藉着我们写成的。不是用墨写的,而是用永生神的灵写的;不是写在石版上,而是写在心版上的。

     

    面对他人质疑自己有何资格作基督的使徒,保罗先以感谢的心去面对和回应,不像许多人为了个人利益(“把神的道当商品贩卖”/“拿神的道来兜售谋利”[新汉语]),很着意地在人面前拿各样的条件出来推介自己。保罗承认自己只是基督馨香之气,通过到处去传讲福音让人认识耶稣基督与发慈悲的父神(1:3),并因着耶稣基督的率领和帮助,自己与他的宣教团队亦可以成为馨香的祭献给神(圣经学者指出“馨香之气”乃馨香的燔祭,参创8:21及出29:18)。在神及在人面前,保罗坦承一切出于神(2:17的原文乃ἐκ θεοῦ [from God],和修版把这个介词短语翻译为“受命于神”有点狭窄),是神的拣选,是神的开路,是神的率领,也是神的得胜。在神面前,保罗和他的团队只是凭着基督(in Christ)说话。于是,除了父神与耶稣基督,有甚么好推荐呢?

    不过,若有人真的需要推荐信,保罗就会请他们看看由他一手设立和跟进牧养的教会:“你们就是我的推荐信”(3:2) 在他眼中,信徒的生命素质才是牧者最大和最直接的推荐信。人手所写的只是文字,文字写得再仔细、详尽都好,它的说明与解释能力都非常有限。文字可以夸大,亦可以隐藏、掩饰一些事实,而相对于文字,信徒的生命素质却可以更公开和透明地被众人知道和阅读。一个牧者是怎样,做得好不好,某程度上可以从他所牧养的群体反映出来。当跟随者好争竞、自以为是和不尊重人,实在很难相信领导他们的人会是一个柔和谦卑、懂得互相欣赏的人。有怎样的牧者,就有怎样的信徒、跟随者。于是,基督徒若要向人传讲基督的福音,生命就需要有基督的香气和样式;当信徒群体真的具有基督的样式,那就证明他们的牧者不是在贩卖神的道、建立自己的王国。“而你们显明自己是基督的书信,藉着我们写成的。”(3:3) 信徒群体的生命见证,最终都返回到耶稣基督的身上。信徒是“基督的书信”,是用永生神的灵写成的。信徒的生命成长是三一神亲自工作的成果,传道牧者只是神用以改变他人生命的一个媒介、器皿而已(也是“藉着我们写成的”)。于是,信徒有好的生命成长和见证,功劳应归于三一神,同时也证明传道牧者是一个真诚在神面前凭着基督讲道的仆人,被神悦纳。“亚波罗算甚么?保罗算甚么?我们都是神的执事,藉着我们,你们信了;这不过是照着主给各人的恩赐去做罢了。”(林前3:5) 既是如此,传讲神话语的人又怎可能在人面前推荐、硬销自己呢?

    面对别人的质疑和批评,保罗再次诉诸信徒群体的见证。哥林多教会是由保罗建立出来的,虽然保罗不常在这里,也可说是他们属灵的父亲,基于他们彼此已建立的关系和认识(1:14),由哥林多信徒自己说出保罗是谁及有没有资格去作使徒,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别人用墨写成信件去推荐自己,保罗却用信徒的生命素质去见证自己的坦率和真诚。究竟哪一个凭据更具说服力呢?读者是心知肚明的。

     

    思想:

    传道者的生命素质与事奉成果从哪里显明出来呢?传道者与信徒群体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传道者或事奉神的人应用甚么去衡量自己的价值、贡献和得失?当我们认定“信徒群体是基督的书信”时,这个认知对我们有何提醒、安慰与鼓励呢?

  • 9月6日 谁能够担当得起呢?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212–33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2

    12我从前为基督的福音到了特罗亚,主给我开了门。13那时,因为没有遇见我的弟兄提多,我心里不安,就辞别那里的人,往马其顿去了。14感谢神!他常率领我们在基督里得胜,并藉着我们在各处显扬那因认识基督而有的香气。15因为无论在得救的人或在灭亡的人当中,我们都是基督馨香之气,是献给神的。16对灭亡的人,这是死而又死的气味;对得救的人,这是生而又生的气味。这些事谁能当得起呢?17我们不像许多人,把神的道当商品贩卖,而是由于真诚,而是受命于神,在神面前凭着基督讲道。

     

    3

    1难道我们又开始推荐自己吗?难道我们像某些人那样要用人的推荐信介绍给你们,或用你们的推荐信给人吗?2你们就是我们的推荐信,写在我们心里,被众人所知道、所诵读的,3而你们显明自己是基督的书信,藉着我们写成的。不是用墨写的,而是用永生神的灵写的;不是写在石版上,而是写在心版上的。

     

    保罗在这一个段落开始回应别人另一个对他的质疑,字里行间可看出应该同传道者的资格有关—“这些事谁能当得起呢?”(2:16)、“难道我们又开始推荐自己吗?”(3:1) 作为一个使徒,保罗肯定自己是奉神旨意被拣选出来的(1:1),其实有了这个认知已是自我肯定的一个最大根源。有甚么重要、伟大得过神亲自的呼召和肯定呢?当一个人有了博士学位,还需要拿出中学的毕业证书、大学的首个学位,去支持、肯定自己的教育程度吗?不需要的,因为博士的身份已包含先前各个课程的毕业资格在内。同样,当一个传道者有了神亲自的拣选和呼召,对他而言这就是最大的肯定和资格认证,连神都认为这个人有资格去传讲神的话,有谁可以质疑他呢?没有神亲自的拣选和呼召,再多人间的证书、履历也都作用不大,除了让人自我感觉良好一点之外,其实不能真正帮助人面对传道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当一个传道者正受到教内人恶意的攻击及来自世界各样的压迫,试问再多人间的证书、履历又有何用呢?此刻最需要的还是神亲自的肯定,只有神的肯定才能叫人在风雨之中怀着感恩的心坚持下去。这不是说各样的证书、履历不重要,只是相对于神亲自的肯定,这些所谓的‘资格认证’都远远比不上。

    可惜的是,人总是喜欢看外在的证明,一张履历表中有越多证书及工作经验,就表示那个人有越多的能力和条件,可胜任某个工作或任务。教会的人也喜欢看一个传道者的履历(包括过去的学业、工作与事奉经验),假如有行内重要人物的推荐就更好。诉诸外在的证明本身并不是坏事,这些都是我们对一个陌生人作出评估时需要的客观指标,只是当有人别有用心地通过这些外在东西去攻击、诋毁人的时候,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必须严肃处理。保罗昔日也面对类似的攻击,被同道批评他没有推荐信(3:1),事奉生涯也有不少波折和辛酸(11:23–27)。在这些人眼中,保罗并没有甚么特别,只是一个反复不定、软弱无能和言语粗俗的人而已(1:17;10:10)。面对这些坏话、诋毁,保罗如何回应呢?2:1到3:3让我们看到一个基本的回应或态度,那就是先“感谢神”。当一个传道者或事奉者被质疑有何条件、资格去担当某个工作或任务时,第一个反应不是搬出各样的外在证明去支持自己,乃是以感恩的心去回答:是的,在我自己没有资格,不过因着神的怜悯和恩典,我有幸地可以站在神面前一直事奉到如今!那些提出有无资格的问题的人,目光通常放在个人的能力上,并要求他人符合由自己定出来的各样指标,结果到最终都是在肯定人的能力和高举人的成就。于是,当我指出能胜任某个工作的各个原因和条件时,无可避免地都是在人面前推荐自己、硬销自己。保罗可以这样做,亦大有条件跟人数算自己的恩赐和才干,不过保罗先不跟他们玩这个人间的游戏(下文我们将要看到保罗还是正面地跟那些超级使徒较量,11:5)。保罗乃是先讲清楚,一切在乎神的恩典与作为,若有甚么需要推荐、高举的话,就只有耶稣基督自己。保罗清楚知道,若不是主给他开了门,单凭他自己根本没有可能把基督的福音带到不同的地方去(2:12–13);保罗也深信基督一直率领着他们,好让他们落入任何的危难里都可以得胜(2:14)。

    这一切都不是个人成就、能力和资格的引证,在保罗的眼中,他(和他的宣教团队)都不过是基督馨香之气而已(2:15)。“基督的香气”在这里有两个含意,一个指到这香气是从耶稣基督而来的(即耶稣基督作在一个人身上的事),另一个则指到这是吸引人到耶稣基督那里去的气味(即一个人的生命、经历成为别人认识基督的媒介)。无论如何,传道者、事奉者总不能把焦点放在自己上面。我有传扬福音的机会和能力,是耶稣基督做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若有任何事奉的成就或果效,都是叫人认识基督、高举基督而已。一切都是围绕着耶稣基督,于是要推荐的也就只有耶稣基督,绝不是我这个传讲耶稣的人。香气的作用永远都是吸引人到发出香气的物件身上(也有献祭的含意)。无论他者的反应如何,最终是否接受耶稣基督都好,我们这些传讲基督、事奉神的人都是基督馨香之气(2:15–16)。在保罗的眼中,这才是基督徒值得感恩和引以为荣的事。

     

    思想:

    面对别人质疑我有何资格去做某事的时候,我通常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保罗面对同类的事件时又如何回应?为何“感谢神”是最好、最有力的回应呢?

  • 9月5日 悲伤是为了更大的喜乐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21–11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我自己定了主意,下次不再带着悲伤到你们那里去。2我若使你们悲伤,除了因我而使他悲伤的那人以外,谁能使我喜乐呢?3我曾把这事写给你们,免得我到的时候,那该令我喜乐的人反倒令我悲伤。我也深信,你们众人都以我的喜乐为自己的喜乐。4我先前忧心忡忡、眼泪汪汪地给你们写了信,并非要使你们悲伤,而是要你们知道我格外疼爱你们。5如果有人使人悲伤,他不但使我悲伤,也是使你们众人有些悲伤。我说有些,恐怕说得太重了。6这样的人受了大多数人的责备也就够了,7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过分悲伤,甚至受不了啦!8所以,我劝你们,要向他肯定你们的爱心。9为此,我先前也写信给你们,正是要考验你们,看你们是否在一切事上都顺从我。10你们赦免谁,我也赦免谁。我若有所赦免,是在基督面前为你们的缘故赦免的,11免得撒但趁着机会胜过我们,因我们并非不知道他的诡计。

     

    保罗在上文为自己辩护时提到,他没有再往哥林多去是为了要宽容那里的信徒(1:23)。究竟教会发生了甚么事,需要保罗“宽容”或“饶了”他们呢?2:1–11就让读者看得清楚一点。2:1指出,保罗已定了主意,“下次不再带着悲伤到你们那里去”。从这个立志看,保罗曾经带着愁苦或悲伤(in sorrow)前往哥林多,而这一次的到访也使当地的信徒感到悲伤、忧愁(2:2)。保罗不想再有如此不愉快、使大家愁苦的经验,于是下定了决心,当他再去哥林多的时候就只会让他们再得恩惠/益处(1:15)。毕竟,“让他们得快乐/喜乐”是他最想做到的事(1:24)。

    只是基督徒不寻求一种看不见问题、不严肃处理问题的快乐。表面的快乐—“大家好来好去”—的确可以维持团体内成员之间和谐的气氛,只要彼此互不干预,那就相安无事。然而,经验告诉我们,不正视问题的快乐往往只是短暂的快乐而已。有问题不去处理,视而不见,当它日益严重的时候终有一天为团体带来伤害,到那时才处理或许为时已晚。真正、长久的快乐是从克服问题、改正错误及消灭罪恶那里来的,于是一定程度的悲伤、愁苦总不能避免。问题、错误越大,处理的时候就越发叫人难受、痛心和悲伤。处理问题不是快乐的事,但总会为日后带来更大的快乐/喜乐。保罗盼望哥林多信徒得到快乐,正正为了这个原因,当他看到问题正危害教会的时候,就立刻严肃处理,纵使要带着愁苦、悲伤到他们那里去。喜乐与悲伤并不是两个彼此排斥、不能共存的概念,无论使人愁苦或得喜乐,背后都是为了信徒的益处,出于爱他们的善良动机。

    为了纠正错误,保罗曾带着悲伤到那哥林多信徒那里去,学者相信这是一次相当短暂的到访,保罗抵达后不久就回到以弗所去。按照2:3–4的记载,保罗在出发前曾发信给哥林多教会(学者称之为“流泪、痛苦的信”)并提及“因我而使他悲伤的那人”,相信是导致此行的一个主因。原文虽然有“那一个人”(“the one whom I made sorrow”)的指向,但学者相信这个分词应泛指所有人,即哥林多信徒作为一个整体被针对,不过从2:5–8看来,实情似乎更像是针对信徒中一个特定的人物。究竟这个人做了甚么,需要保罗带着悲伤写信,后来又要亲自到他们那里去处理呢?由于保罗没有仔细交代,读者很难确实知道。学者相信这个人应该是做了一些得罪保罗的事,以致保罗当面对他作出严厉的责备,而教会大多数人亦跟着责备他(2:6)。当保罗知道教会责备此人过份严厉的时候,就在《哥林多后书》中劝勉他们要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过份悲伤,甚至受不了(2:7)。保罗期望哥林多信徒能顺从保罗,听他的劝勉。保罗也表达到,先前所发的那一封信正是要考验他们是否在一切事上都顺从他(2:9)。对保罗而言,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使徒的身份和权柄就建立在信徒是否顺从之上,没有顺从,使徒的身份和权柄也就消失。是以,保罗上一次带着悲伤到哥林多信徒那里去,除了要亲自处理那个人的事,同时也要在他们当中确立自己的使徒身份和权柄。结果,保罗的使徒地位再次得到确立,那个人亦得到应有的责罚。只是保罗离开之后,教会大多数人仍继续责备那人,使那人忍受不了,为此,保罗在这封书信里劝勉他们凡事适可而止,一切以爱他者为大前提(2:8)。面对问题,严肃处理是重要的,但处理的时候也要有恩典在其中。责备是为了挽回、赦免和重建关系,撒旦却是一味在信仰群体中制造纷争与破坏(2:11)。

     

    思想:

    看见问题不认真去处理的,绝不是爱他者的表现。把问题置之不理只会让问题继续恶化下去,结果是由下一代的人去承受痛苦,而产生问题的人亦一生学习不到功课。为了信徒的益处,保罗严肃处理问题,有需要的时候会勇敢地向犯错的人作出提醒、责备。教会是一个聆听神话语的地方,同时亦是考验人会否顺从神的地方,教会的纪律行动也是爱人的一个表现。当我们看到弟兄姊妹有问题的时候,甚至做了一些事情得罪了我们,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呢?我们愿意带着悲伤、用神的话语向这人发出爱心的提醒和责备吗?

  • 9月4日 神的真实证明人的是与非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112–2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2我们所夸的是:我们在世为人,特别是跟你们的关系,是凭着神所赐的坦率和真诚,不是靠人的聪明,而是靠神的恩惠;这是我们的良心可以作证的。13我们现在写给你们的话,无非是你们所能诵读、所能明白的,我也盼望你们真能彻底明白。14你们已经有几分认识我们,在我们主耶稣的日子,你们会以我们为荣,正像我们也以你们为荣。15既然我这样深信,早就有意先到你们那里去,让你们得加倍的益处。16我要路过你们那里往马其顿去,再从马其顿回到你们那里,让你们给我送行往犹太去。17我有此意,难道是反复不定吗?难道我的意愿是从私欲起的,以致我忽是忽非吗?18我指着信实的神说,我们向你们所传的道并非又是又非的。19因为,我、西拉和提摩太在你们中间传神的儿子耶稣基督,从没有“又是又非”的;在他只有一个“是”。20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我们藉着他说“阿们”,使神因我们得荣耀。21那在基督里坚固我们和你们,并且膏抹我们的,就是神。22他在我们身上盖了印,并赐圣灵在我们心里作凭据。23我指着我的性命求告神作证,我没有再往哥林多去是为了要宽容你们。24我们并不是要控制你们的信心,而是要作你们的同工,让你们得快乐,因为你们在信仰上已经站得稳了。

     

    保罗既然这样深信(原文是“在这样的信心里”或“基于这样的信心”),早就有意先到哥林多信徒那里去,让他们得加倍的益处(或“再一次得到恩惠”[新译本])。昨天我们看过保罗使用的辩护手法,主要是诉诸他与哥林多信徒已建立的关系基础,相信他们可以凭良心在神和教会面前为他作见证,肯定他是一个坦率、真诚和倚靠神的人。基于这样的信心和良好的关系基础,保罗就打算先到他们那里去,好使(ἵνα/so that)他们再一次得到恩惠/益处(原文直译是“第二次的恩惠/益处(a second blessing/benefit)”)。究竟这个恩惠/益处是甚么呢?由于保罗没有说明清楚,读者惟有根据其他地方出现过相同或类似的字眼去推测。不过,对昔日的哥林多信徒来说,问题明显不在这里,保罗再到他们那里去固然是一件美事,现在困扰他们或部份人的却是他改变了原先的行程。

    1:16提到一个行程计划:到访哥林多(“路过你们那里去”)à马其顿à哥林多(“回到你们那里”) à犹太。根据林前16:5–9,保罗的打算却是从以弗所直接启程往马其顿去,然后才到哥林多与他们同住一些时候(或者一起过冬),接着得到他们的送行(即捐款)后,再前往耶路撤冷。根据两个行程计划的比较,其实改动不算很大,分别在于前往马其顿之前会不会先到哥林多教会。这个改变应该发生在撰写前书和后书之间,因着某些缘故保罗改变了原先的想法,决定在前往马其顿之前先到哥林多一次。究竟保罗最终有没有去到呢?经文没有明显的交代,1:23似乎告诉我们没有(“我没有再往哥林多去是为了宽容你们”),2:1却暗示有去到,并且是一个不愉快的经验(“我自己定了主意,下次不再带悲伤到你们那里去。”)。此外,12:14及13:1亦提到保罗准备第三次到他们那里去。假如第一次去是指建立哥林多教会(徒18:1–11),第三次是发出《哥林多后书》跟着会发生的事,那么第二次到他们那里去是否指着2:1所暗示的不愉快行程呢?就着行程的具体问题,学者有许多讨论和猜测。似乎1:16提出“路过你们那里去”真实发生了,并使大家感到悲伤、难过,于是有人在不满和怀恨之下用保罗改变行程去攻击他,指责他行事反复不定,按肉体而行(κατὰ σάρκα/according to the flesh)。如果这个推断成立,保罗书写《哥林多后书》的时候正身在马其顿(林后2:13;7:5),而他的实际行程相信是:以弗所à哥林多(不愉快、令人悲伤的到访)à以弗所à马其顿(徒20:1)à哥林多(第三次到访,徒20:2–3) à犹太。

    改变行程其实有甚么大不了呢?相信攻击保罗的人已跟他积怨了一段时间,再加上那一次不愉快、叫人悲伤的到访,改变行程就成为他们用以指控保罗的一个把柄。平常的人又怎会把一个人改变了行程连系到他处事反复不定、按肉体而行呢?相信这个指控背后还有许多抹黑保罗的故事在弟兄姊妹中间流传。这些故事、黑材料不单破坏保罗的诚信,就是由他传讲出来的真道也受到牵连,被人质疑。于是,保罗除了为自己作出辩护外,也要为他所传讲的信息作出郑重的声明:“神是信实的”、“我们向你们所传的道并非又是又非的”、“耶稣基督从没有又是又非的”和“神的应许在基督都是“是”的”(1:18–20)。保罗强调,这些道理是他们所认同、“阿们”的,有耶稣基督的坚固和圣灵在心里的凭据。言下之意,即是保罗所传的道之所以是“是”的,是因着三一神在信徒的生命中工作,使他们反过来确认这道完全是真实的,并无虚言。可见,保罗还是诉诸信徒群体的经验和见证,去为他的个人诚信与他所传的道辩护。在这个之上,保罗也指着他的性命求告神作证,他去与不去哥林多的决定完全是为了他们的益处着想,去是为了让他们得加倍的益处(1:15),不去却是为了要宽容他们(1:23)。保罗的决定绝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保罗的自辩说明了神的道有证明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为传道的人作出鉴别和确认。当神的话语在一个信仰群体里生根建造起来,这个群体也被赋予明辨是非的能力。人的是与非最终要由三一神与信仰群体去判别和厘清。

     

    思想:

    面对他人指控自己反复不定、按肉体而行,保罗用甚么态度与方法去为自己辩护呢?神的道的真实性反过来证明一个传道者的坦率与真诚,这个认知对我有何提醒与安慰?神的话语在信仰群体中落实原来发挥这么大的作用,教会应如何做好话语建立的工作呢?

  • 9月3日 诉诸良心和群体的辩护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112–24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2我们所夸的是:我们在世为人,特别是跟你们的关系,是凭着神所赐的坦率和真诚,不是靠人的聪明,而是靠神的恩惠;这是我们的良心可以作证的。13我们现在写给你们的话,无非是你们所能诵读、所能明白的,我也盼望你们真能彻底明白。14你们已经有几分认识我们,在我们主耶稣的日子,你们会以我们为荣,正像我们也以你们为荣。15既然我这样深信,早就有意先到你们那里去,让你们得加倍的益处。16我要路过你们那里往马其顿去,再从马其顿回到你们那里,让你们给我送行往犹太去。17我有此意,难道是反复不定吗?难道我的意愿是从私欲起的,以致我忽是忽非吗?18我指着信实的神说,我们向你们所传的道并非又是又非的。19因为,我、西拉和提摩太在你们中间传神的儿子耶稣基督,从没有“又是又非”的;在他只有一个“是”。20神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我们藉着他说“阿们”,使神因我们得荣耀。21那在基督里坚固我们和你们,并且膏抹我们的,就是神。22他在我们身上盖了印,并赐圣灵在我们心里作凭据。23我指着我的性命求告神作证,我没有再往哥林多去是为了要宽容你们。24我们并不是要控制你们的信心,而是要作你们的同工,让你们得快乐,因为你们在信仰上已经站得稳了。

     

    从1:12开始,保罗逐一回应那些恶意的批评和指控,为自己的使徒身份作出辩护。由于保罗假定收信人已清楚知道他在说甚么,于是在信件中没有具体交代指控的内容与来龙去脉,读者需要从字里行间找出线索,藉以推敲出针对保罗的质疑和攻击究竟是甚么。既是推敲,那就没有肯定、确实的答案了。通过阅读1:12–24,我们可推断其中一个指控是保罗这个人相当不可靠,常常出尔反尔,行事反复不定(1:17)。

    这个指控的伤害比较小,而拆解的方法也相对地容易,保罗基本上只需要通过诉诸以往跟收信人建立的关系和彼此的了解就可以消除中间的误会。保罗在1:12提到“特别是跟你们的关系”(和修版),在原文并没有“关系”这个字,不过字里行间也让人看到保罗在肯定自己跟收信人有一定的关系,并以此作为他维护个人诚信的一个根据。面对别人的指控,特别关于一个人是否可靠的问题,最好的辩护、支持证据都是由认识自己的人或群体提出来的。正因为个人诚信被人质疑,那就不可以单方面由被指控的人说了算,群体是一个人的品格和诚信得以受肯定或否定的地方。是以,摩西律法吩咐百姓在处死一个人之前,必须凭两个证人或三个证人的口(申17:6)来断定。

    对保罗来说,哥林多信徒是他最好的见证人,因他们已经有几分认识他,亦是他一直引以为荣的福音伙伴(1:13–14)。面对别人的质疑和指控,保罗将判断和维护正义的责任交回教会手中。既然质疑由教会里面出来,于是由教会自身去消除误会乃最好的回应方法,亦是最有效的方法。当疾病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正是考验这个身体有多健康的时候;健康的身体能通过好的细胞去打死坏的细胞。同样,当谣言在一个信仰群体中出现,那就是考验这个基督身体有多少仍未变坏的细胞或肢体的时候。在保罗的眼中,哥林多教会肯定仍是健康的,至少在执笔的时候,他相信在主耶稣基督的日子里他们会以他和他的宣教团队为荣,正像他们以哥林多信徒为荣一样(1:14)。哥林多教会的人是保罗最好的辩护者、见证人。

    保罗究竟想要哥林多信徒肯定他些甚么呢?在1:12–14里,我们看到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指向他对神的倚靠:“我们在世为人…不是靠人的聪明,而是靠神的恩惠。”保罗强调,这是他(和他的宣教团队)可以夸口、引以为傲的地方。我们知道保罗并不是一个爱夸口的人(罗3:27;15:17–19),只是教会中出现了一些喜爱夸耀自己能力又对他作出人身攻击的人,保罗才勉强地以此去回应。保罗指出,他一向所夸的从来不是个人的能力、聪明和成就,乃是神的恩惠—神拣选他、呼召他、拯救他和安慰他。在神面前,保罗认为有良心作证已很足够,不单是自己的良心,更是属于大家、我们的良心(the testimony of our conscience)。这里,保罗间接要求哥林多信徒运用他们的良知作出判断。除了一心倚靠神的恩惠外,保罗也期望哥林多信徒可以肯定他为人真诚坦率,说话做事从没有任何隐藏的动机和议程:“我们现在写给你们的话,无非是你们所能诵读、所能明白的。”(1:13) 面对被人指控不可靠、行事反复不定,保罗期望认识他的信徒可站出来为他辩护,见证他一直是个坦率、真诚及从心底里倚靠神的人。群体的见证比个人的自辩更重要,当然,要整个群体愿意站出来去维护一个人,那个人的行事为人要先得到他们的肯定和尊重。“你们会以我们为荣,正像我们也以你们为荣。”

     

    思想:

    面对人恶意的批评和指责,保罗用甚么态度与方法去回应?保罗为何相信哥林多教会的人会站在他的一边,为他挺身而出?群体的见证比个人的自辩更重要,我们如何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加强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肯定?在世界中,我们能以基督的教会为荣吗?

  • 9月2日 在患难中得安慰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13–11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3愿颂赞归于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他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4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安慰我们,使我们能用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些遭各样患难的人。5正如我们跟基督同受许多苦楚,我们也靠基督得许多安慰。6如果我们受患难,那是为使你们得安慰,得拯救;如果我们得安慰,那也是为使你们得安慰,这安慰能使你们忍受我们所受同样的苦楚。7我们为你们所存的盼望是确定的,因为知道你们分担了我们的痛苦,也要分享我们的安慰。8弟兄们,我们不要你们不知道,我们从前在亚细亚遭遇苦难,因受到无法忍受的压力,甚至连活命的指望都没有了。9自己心里也断定是必死无疑,这是要使我们不依靠自己,只依靠使死人复活的神。10他曾救我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他要继续救我们,而且我们指望他将来还要救我们。11你们也要一同用祈祷来帮助我们,好使许多人为我们感恩,因着他们许多的祷告,我们获得了恩赐。

     

    人生总有起起跌跌,不会一帆风顺,这是大家都明白和接受的事,问题是当困难和挑战来到的时候,我们会如何面对、回应呢?不同的反应就显示出我们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内里有何信念、愿景和人生方向。主耶稣曾经说过,当牧人一看见狼来就撇下羊逃跑的,那人只不过是一个单顾自己、对羊毫不关心的雇工而已(约10:12–13)。“狼”可以是贪图利益、见利忘义的人,可以是假扮正直的伪君子、真小人,也可以是打压信仰群体的各种手段、力量。当狼来到的时候,牧人究竟有甚么行动回应,就显示出他的为人有多真。一个人有多真实(authentic),往往是在困难和风波中被证实出来的,正所谓“患难见真情”,一段感情有多真实,就只有在患难出现时才让人看得清楚。

    保罗在撰写《哥林多后书》时正面对人生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不单在不久前在亚细亚遇上叫自己承受巨大压力、生命受到威胁的苦难(1:8;有学者指出这是记载在徒19:21–41,发生在以弗所的暴动,也有人认为不是),现在更遭受同道不断在哥林多教会里面对他作出质疑和恶意的攻击,可以想象此刻的他内心有多痛苦、失望和悲伤。若要放弃哥林多教会的人,保罗确实有许多理由、机会和本钱去做这个决定,然而,保罗选择正面去回应这些攻击和挑战,不是为了维护个人荣誉,不是为了报复那些诋毁他的人,乃是为了造就人(13:10),把弟兄姊妹的心夺回来顺服基督(10:5)。可见,保罗做所有的决定都是以能否顺服基督和造就弟兄姊姊为最大的考虑。不错,困难是巨大的,压力也叫人无法忍受,只是人应该如何走下去并不是由环境和情绪决定的。既然宣认耶稣基督是主,人生的话事权就应该交在耶稣基督手里,由他决定我们的下一步。这是一个相信基督、跟随基督的人应有的生活态度和表现。

    除了有正确的人生观外,保罗究竟背后还有甚么支撑着他,叫他有强大的意志和动力去克服一切从患难而来的压力和苦楚呢?今日所读的经文(1:3–11)让我们看到,那就是一个人对神的深刻认识和体会。神是谁?或者更确切地问,对于保罗来说,神究竟是谁?就着这个问题,每一个基督徒心中都有答案,分别在于是否说得清晰、有系统和根据些甚么。每一个信主的人都有一个神观,而神观是怎样的,就影响着一个人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在保罗心底里,神是发慈悲的父,总会在一切患难之中赐下各样的安慰(1:3–4);不单如此,神更是一位叫死人复活的神(1:9)。这两个认定成为保罗面对一切苦难的倚靠和根据。为什么人可以坚持下去?因为有慈悲的父赐下各样的安慰。在困苦中的人需要安慰和鼓励,从神而来的就是最大的安慰和鼓励。为什么人必须坚持下去?因为神有能力叫死人复活,就不会被人眼前的各样困难限制,神绝对有能力使不可能的事成为有可能。基于这两个认定,保罗即使在极大的患难中仍能积极面对,坚持下去。这两个关于神的认定是从哪里来的呢?一方面是从耶稣基督的启示而来(神是耶稣基督的父,曾叫他从死里复活!),另一方面是出于保罗的真实经历(在患难中神曾安慰他们,又救他们脱离那极大的死亡;1:4,10)。启示和经历不是两个对立的观念,神在基督里启示自己,而我们在生活里经历启示的真实性。没有启示的经历只是人间的经验,没有经历的启示则是抽象的理论、空想。保罗有从神而来的启示,同时在个人经历中体验到神真实的一面。这个真实的确信和经验使他有强大的意志和动力坚持下去。不单如此,他可以进一步用这个确信和体验去安慰、鼓励和造就身边的人:“如果我们受患难,那是为使你们得安慰、得拯救;如果我们得安慰,那也为使你们得安慰,这安慰能使你们忍受我们所受同样的苦楚。”(1:6)

    最后要讲少许保罗的书写策略。保罗在书信开首说出这些话(学者认为是一段颂赞的话),目的不仅仅为了向哥林多教会说明他如何面对苦难,从而帮助信徒面对同样的患难,忍受同样的苦楚;同时,保罗也要藉着苦难的经验把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与自己拉在一起:“我们为你们所存的盼望是确定的,因为知道你们分担了我们的痛苦,也要分享我们的安慰。”(1:7)、“你们也要一同用祈祷来帮助我们。”(1:11) 人都是有感情、讲关系的动物,当我们在说服一个人之前能在情感上叫他站在我们一边,那就容易继续再说下去,事半功倍。“打感情牌”是劝说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手段、策略。在一个被人不断质疑和中伤的艰难局面里,保罗首先向收信人分享苦难的经验,强调这是为使他们得安慰和拯救,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有智慧的做法。

     

    思想:

    一个人对神的认识如何帮助他/她面对各样的困难和苦楚?现在我面对着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呢?对我来说,神究竟是谁?身边有人落在苦难中,需要我去安慰、扶持吗?我用甚么去安慰、鼓励他们呢?

  • 9月1日 奉召作基督的使徒

     

    作者:李文耀牧師

    经文:林后11–2

     

    收听普通话:

    收听广东话:

     

    1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保罗和弟兄提摩太,写信给在哥林多神的教会和全亚该亚的众圣徒。2愿恩惠、平安从我们的父神和主耶稣基督归给你们!

     

    这个月我们一起看《哥林多后书》。在“尔道自建”灵修软件中,几年前我们曾看过这卷书一次,由梁家麟荣誉院长分享信息,内容相当精彩,很有启发性(刊登于2014年1月)。此次再读这卷书的时候,整个社会及至世界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就连笔者执笔写下灵修分享的日子(写于2020年9月),跟各位现在看着文字的当下,也已有了一段距离。我们都生活在此时此刻当中,思想、感受难免受当前所遇上的事物影响和限制,于是每个人对圣经的理解和应用也有一定的出入。信息的时代性跟它的有限性息息相关,越是针对时代发出的信息,就越快会变得陈旧、过时。于是,每个时代都要有人继续研读圣经、讲解圣经。保罗书信有它的时代性,于是不能避免地也有局限性,今天的读者总不能期待生活在二千多年前的保罗能全面回应、解答现在的问题。然而,保罗书信跟我们的写作不同,因它有圣灵的默示(提后3:16),于是读者总可以在这些书信中聆听神的声音和找到神对人的提醒与吩咐。书信有它的时代性,神却是一位超越时代、掌管人类历史的主;我们生活在限制中,神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条件限制。保罗书写的对象是昔日的信徒,然而在圣灵的默示下,每卷书都承载着神永恒不变的话语,能帮助生活在不同世代里的人去认识神、跟随基督和倚靠圣灵。笔者期盼的是,神会恩慈地使用仆人极其有限的分享向人说话,让每一位阅读圣经和灵修材料的人都明白他的心意。

    每一位传讲神话语的人都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奉召作耶稣基督的仆人。保罗也不例外。在许多书信里面,保罗都自称是耶稣基督的仆人(罗1:1;腓1:1;西1:7;西4:7;多1:1),原文直译是“奴隶”(δοῦλος)。这个认定至关重要,特别在一个高举个人权威、抗拒基督真理的环境中,神话语的传讲者就要更加认定这个身份,立志以服侍神为最高的目标,否则容易落在人间各种的声音、利益、权势和压迫中,自己失去立场和方向。传讲神话语的人只有一位主人,那就是耶稣基督,别无其他(太6:24;腓21)。在这个基本身份之上,每个跟随基督的人都被差派去担当某个岗位,好在那里专心服侍众人,为基督的福音作见证。保罗就知道自己是“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稣使徒的”。相对于“仆人”,保罗更多时候用“使徒”(ἀπόστολος)去称呼自己(罗1:1;林前1:1;林前4:9;林前9:1;林后1:1;加1:1;弗1:1;西1:1;帖前2:7;提前1:1;提前2:7;提后1:1;多1:1)。在众多事奉的岗位上,“使徒”是一个相当特殊的位置,只有很少数的人被赋予使徒的身份和权柄。大抵上,“使徒”是见过主耶稣、直接从他身上领受差遣的人,有神迹、奇事和异能伴随(林前9:1;林前15:8–9;林后12:12)。使徒的话语是带着权柄的,当教会出现混乱或特殊的现象时,往往都需要使徒亲自去辨别、澄清和印证(徒8:14–25;15:1–29)。保罗自知有使徒的权柄,不过他更知道要小心使用这个权柄。这权柄原是为造就人,不是为摧毁人(林后10:8;13:10)。在哥林多后书的问安中,保罗只提出自己是耶稣基督的使徒,省略了仆人的字眼,与当时深受那些超级使徒质疑和攻击有关,明显有加强语气和增加说话份量的作用。

    完结前讲少许书写的背景。学者指出,这卷书是保罗发给哥林多教会的第四封书信。第一封信主要处理教内出现淫乱的事,可能也有贪婪、勒索、拜偶像与醉酒的问题(林前5:9–13)。第二封书信是《哥林多前书》。第三封书信被称为“流泪、痛苦的信”(the Painful Letter),在《哥林多后书》写成之前发出(林后2:3–4,9;7:8–12)。究竟教会发生了甚么事,需要保罗发出第四封书信呢?在《哥林多后书》里面,我们将会读到许多针对保罗的坏话、指控(如1:17;3:1),同教会出现了一班自认是‘真使徒’的人有关。面对这些质疑和攻击,保罗用使徒的身份和权柄向哥林多教会发出第四封书信,就是这个月我们要阅读的书卷。

     

    思想:

    我期待神藉着这卷书和灵修材料向我说话吗?作为基督的仆人,我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去思想和传讲神的话语呢?使徒与先知、牧师和教师有何分别?今天教会还有使徒吗?为什么?